![]() |
出镜记者:关桂峰 重点关注:新兴消费领域维权 非法“一日游”顽疾 惩罚性赔偿制度 |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新兴消费领域的维权事件,例如,在线旅游消费、教育培训机构、“名牌”企业质量问题。伴随着消费升级,近年来消费维权也更多地转向旅游、休闲、教育文化等领域。近几年,在线旅游市场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在线旅游网站存在宣传与实际不符、订单被随意更改或取消、高昂的退票费、“霸王条款”、强制捆绑其他产品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的打着“超值套餐”、“一元门票”等旗号,以超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但其背后隐藏的是高昂的退改票费用。北京市消协开展的在线旅游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满意度整体水平较低。随后,在北京市消协的大力促进下,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在线旅游企业基本形成了行业规范,他们也公开承诺杜绝损害消费者行为等,在线旅游的投诉纠纷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消费者投诉的老问题——非法“一日游”依旧是投诉“重灾区”。京津冀三地消协联合开展相关调查,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旅行社存在旅游合同签订不规范、部分导游责任意识较弱、服务规范性较差等问题,食宿条件与合同不符、投诉后问题解决不到位、随意转团等现象也比较普遍。我认为,对于这样的维权顽疾应该“严”字当头,亟待建立起“黑名单”制度,加大处罚惩戒力度;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将各类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纳入信用系统予以公示;行业主管部门应健全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及相关标准体系,抬高准入门槛。
去年,一些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也被曝出质量问题。如国家质检总局约谈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后,其决定在中国市场上召回1999年至2016年期间销售的马尔姆等系列抽屉柜,共计166万余件。事件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消费领域的法律法规较多,甚至引入了惩罚性赔偿条款,但执法力度欠缺。有关部门在处理此类经营者侵权行为时,往往只考虑消费者的补偿赔偿,很少考虑对不法企业实施惩罚赔偿,也很少对其进行威慑和遏制。我们相信随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有关部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今后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国内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在中国市场经营,就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否则就要依法受到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