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知识分享经济下半年或迎“爆发期”
野蛮生长中遭遇难题:版权保护弱,价值量化难
2016-09-27 作者: 记者 王存福 刘怀丕 周琳 阳娜 张遥 潘晔 罗羽 周颖采写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享经济系列报道(上篇)

  分享经济正以“百花齐放”的姿态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大数据带动新产业,为创新开拓了空间。分享经济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生活方式,更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这一热潮也席卷了中国,出现了知识、生产要素以及城市等分享经济模式。

  在带来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重效益的同时,分享经济的“野蛮生长”也遭遇到了发展瓶颈。新兴业态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很多领域进入监管真空地带,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对分享经济而言,一方面需要在包容中呵护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摒弃“泛安全化”思维,以不破坏其市场创新原则,应因地制宜地调整监管策略,及时清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促进对分享经济的协同治理。《经济参考报》自今日起推出“分享经济系列报道”(上中下三篇),以飨读者。

 
 赵乃育/绘

  马东领衔的《好好说话》在平台上一天卖出几百万元,付费问答“分答”上线40天交易总金额超过1800万元……《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以果壳、知乎等科普类公司为突破口的“知识分享”在2016年上半年进入集中爆发期,成为信息端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新经济模式。

  与此同时,版权保护弱、知识价值量化难度大、明星效应过火等问题已经是付费型知识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并且目前仍处于政策监管的“空白地带”。业内建议,应尽快共同探讨行业规范,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知识能变现赚钱

  向他人付费提问,得到精准回复后,答题者和提问者均可能获得一定的现金回报?近一两个月,以果壳和知乎为代表的互联网知识社区,相继推出了付费问答应用,瞬间“引爆”市场并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众多互联网用户入驻这些应用平台。

  据介绍,果壳旗下的“分答”的付费问答产品上线距今仅40多天就已有1000万授权用户,付费用户超过100万,33万人开通了答主页面,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交易总金额超过1800万,复购率达到43%。去年9月,“分答”获得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当时估值近2亿人民币。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介绍,除了个人答主外,目前已有超过800家机构用户申请入驻“分答”,包括逻辑思维、汽车之家、世纪佳缘、联想服务等一批公众号。

  目前,多家互联网企业都在展开对分享有价值内容的付费形式的探索,包括分答,网络知识问答社区知乎推出的值乎、知乎Live等类似产品。其中,“在行”提供以“小时”为单位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值乎3.0中收听费由提问者和问答者平分,知乎Live则通过发起主题研讨专场进行付费等,这些形式中知识信息的价格均由答题者或发起人自主设定。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分享经济对各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才刚刚开始。对于知识分享而言,供给端非常分散、弹性,而互联网的出现让分散供给变为稳定且具黏性的供给成为可能。姬十三说,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人们用车、用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将改变人们对知识的重新管理,新的应用场景让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易自己的智力。

  分析数据发现,这些平台已经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分答”平台上的答主中基本都是各行业专业人士,医学领域答主计5028人、教育类答主占4366人、职场导师3371人、科研科普工作者共计1881人。二是精准。虽然一部分是明星带来了大量的关注及流量,但这些平台上更加关注于各垂直领域内专业知识服务建设。三是素质高。2014年的用户调查数据显示,知乎社区内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7%,职业人群占75%以上,聚集了大量高学历和拥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已经成为不少网民寻求真实信息的最主要平台之一。

  版权困境尚待突破

  互联网内容的长期积累、公众基于精神层面的消费升级需求提高、知识变现渠道模式创新带来高收益和良性交互等多因素成为付费型知识分享爆发的主要驱动力。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分析指出,内容付费模式并非瞬间火爆,而是依托于社区、搜索等互联网内容生产而沉淀的大量有价值信息、专业型用户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链。比如对于分享者来说,根据知乎站内话题热度和讨论沉淀的内容要能判断有没有潜在用户对他的Live专场感兴趣,分享的关键内容有哪些。

  而且,消费升级整体环境下公众对知识付费的意愿提高。周源、姬十三等业内人士指出,语音等实时交互是一种独特的基于场景的分享,用户不再仅满足于网络搜索获得的普适知识信息,而对于精准、个性化的信息或知识的价值判断使其产生支付意愿,且互联网技术高效对接供需使得有价值的付费产品被低成本、规模化地生产,加之我国移动支付体系的快速发展及公众对于小额支付的高接受度让付费分享形成闭环。同时,和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也有关系。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互联网上的陌生人,个人信用征信。是否值得信任、事后补偿机制都更加成熟。

  记者调研发现,与政府平台相比,部分民间平台在医疗、食品、科技传播等众多领域,已经形成了极强的话语权和公信力。最早是在2011年春天日本因8.9级地震发生核泄漏事件时,恐慌情绪频繁滋生谣言,而果壳迅速纠集人马针对抢盐风波等话题进行科普,得到大量媒体的转载,赢得了极大的公信力。目前,在民众心中公信力极高的食品科普作家云无心、钟凯等人,医疗领域的李清晨、于莺等人基本都是分答的“答主”之一。

  专家认为,对于仍处摸索初期的付费型知识分享而言,版权问题、知识价值量化、明星效应强而垂直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都是目前存在的困境。其一,版权保护过弱。据2015年初知乎的抽样调查显示,随机筛选的3000个“高赞”回答中,99%曾被其他内容平台侵权使用。周源提出,形成跨平台沟通协作,签订用户协议以明确权利及义务,赋予相关产品版权、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版权意识等都应成为有效措施。

  其二,明星效应过火。目前,对于刚刚起步的付费问答应用,大多数平台主要是靠引入明星进行先期的流量导入,但“消费明星”的持久性要打个问号。据“分答”的不完全统计,提问被回答的概率大致为39%,而去除前10位明星的数据则概率会提升至50%,而一些专业领域甚至可以达到60%至80%。姬十三等业内人士认为,只有硬需求才有硬价值,垂直专业化将成为知识分享的重要发展方向。

  “公信平台”发展存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知识可被看成商品,则其标价很难与其他商品一样容易标准量化,如何将知识进行量化、标准化、可交易将是个更大的市场。米未传媒创始人、CEO马东说,我们的知识内容到底值多少钱,需要在平台上试错,寻找对应的价值。

  姬十三表示,从当前一段时间来看,知识分享的受众相对来说还较少,处于百万级到千万级的市场,但未来发展可能较快,且业内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能会有大量类似的知识付费型产品涌现,而形式也可能扩展到各行各业的垂直领域,出现企业级、机构级等的分享,预计今年下半年就会出现“火爆跟风”的局面。

  专家认为,其一,这些平台可以形成专家对公众“不打折”的对话,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知识供给,可能成为政府部门公信力重建的一大“利器”。姬十三说,果壳已经引入过大量的学会、科学家资源。“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调动大量学者资源,并将部委的闲散时间集中起来,以食品安全、医患矛盾等作为突破口,建立一个知识的分享网络,这种直接对话的效率和效果都会有指数级提升”。

  其二,尽快出台相关规范并被纳入监管。周源说,知识分享这种利用闲置时间出售自己虚拟价值的新模式需要得到政策的引导和监管,但目前仍处于政策监管的“空白地带”,利用闲置的时间,出售自己虚拟价值,发票怎么开、答主所得如何收缴个人所得税等问题,也在困扰着平台的下一步探索。“主管部门可以和企业一起,共同探索尽快建立行业规范的试行版。”

  姬十三、周源等人盼望,作为一个新兴的尝试,政策能否以引导为主、监管为辅,对于“上班时间回答了分答,怎么界定”、“回答的信息里面涉及隐私和保密的信息,如何监管”等问题,平台会尽快提供保障、保护、保险,监管部门能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买买商城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建议以公共交通为切入点,进行“分享型城市”试点。同时,建设城市分享经济,也要推动以网络实名制为核心的诚信体系建设。

“独角兽”平台纷涌分享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