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从这里兴起
2016-07-14 作者: 记者 陈恒 温源 李婷 刘坤 来源: 光明日报

  周末夏夜,黄浦江畔,来观灯的游客熙熙攘攘。不时,两三老外穿插其间。这是目前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

  江水两岸,一边是英伦风格、拥有百年历史的海关大楼,另一边则是现代化建筑林立的金融中心——陆家嘴。外滩之上,历史的纵深、开放的前沿在这里交织,听着来往的年轻人的各地口音,总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向北、向南、向西,包含三省一市26座城市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长三角21.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铺展开来。

  全球城市:开放中的亚太门户

  6月27日,记者来到上海虹桥,这里是长三角城市群“Y”字结构的交汇点。从这里坐高铁,45分钟可到杭州,67分钟可到南京。在这个连接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与世界的核心地带,虹桥中央商务区正拔地而起。

  “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要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对于这样的高定位,长三角城市群能否担得下来?

  数据说话:长三角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全国的32%和55%。2015年,上海全年新设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累计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535家,数量居中国内地首位。

  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自2014年9月在长三角启动,初期试点上海、南京、宁波、杭州、合肥五个关区,随后推广至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真正实现了“十二关如一关”。目前仅江苏就有8万多家进出口企业,七成以上货物从上海口岸出口。实施通关一体化改革后,上海自贸区的海关监管创新在区域内复制推广,使企业通关成本进一步降低。

  几年来,上海自贸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长三角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功能日臻完善。未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中德合作(安徽)智慧产业园、中澳现代产业园(舟山)、中意宁波生态园……一大批新的双边多边开放合作平台即将在长三角落地。

  不仅要利用国际资源,还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长三角城市群喊出了自己的口号。

  在这样的号召下,跨国公司的“种子”正在各个城市生根发芽。上海美钻,一家本土的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努力,打破了发达国家垄断,成为目前国内唯一成功实现海洋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装备国产化并已系列投入水下油气生产运行的高科技企业,还把子公司开到了石油富地中东,直接与老牌对手争地盘;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一家为国内外汽车制造商生产汽车生产线的企业,更是把分公司开到了工业强国德国的慕尼黑……

  在长三角城市的很多不起眼处,记者总是能发现各行各业的世界级“小巨人”。这些“小巨人”,通过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全球城市”的建设,正在向世界展示着长三角城市群的魅力。放眼全球,接轨世界,开放中的“中国长三角”,正在凝聚着它的全球影响力。

  深化改革:制度创新聚集地

  两个月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即将迎来它三周岁的生日。

  2013年9月,浦东土地上崛起的这块改革“试验田”,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特殊的意义。近三年来,一项项改革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自贸区涌现出来。今年1至5月,自贸区内新设企业4599家。在自贸区各项改革带动下,去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长9.1%,比上海全市高2.2个百分点。

  “不断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率先在长三角城市群实现全覆盖。”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瞄准的是国际标杆,目标却是在长三角城市群。在合肥、南京,自贸区经验正在加快复制推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向深入推进。在杭州,供给侧改革的力量,正在激发着“双创”的巨大活力。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说,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来看,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大家一起推动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长三角来说,改革的触角不只是面向开放,更在于纵深地推动一体化,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与“世界级城市群”共享“获得感”。

  潜移默化的改变正在发生。“全国唯一的跨省地铁就在长三角;其他省市的一些酒店可以直接拨打上海电话,不用拨区号……”杨雄在谈起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举措时,连连举了几个例子,“聚焦交通、信息、环保、人社等重点领域推进专题合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实际上,作为我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聚地,长三角城市正在稳步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均等化。很多长三角城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出实招、见实效,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补短板。

  交通相连:区域一体化加快

  杨昕是上海一家外资企业的办公室白领,丈夫工作在无锡,于是他们选择把家安在苏州,两人乘高铁上下班,休息时可以享受苏州的小桥流水,不必承受上海的高房价和拥挤。

  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在长三角越来越多。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区域内部分都市圈的概念已缩短到了半小时以内,一些地方实现了公交IC卡互联互通,使得在都市圈的一个城市居住、另一个城市工作完全成为可能。

  “现在新上海人,来自安徽的超过30%。”上海市副市长周波说,长三角城镇间联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相对较快。上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年轻人可以进来,养老人口在长三角周边有很好的去处。实现人口的动态平衡,弥补老龄化的动态不足,这就是区域一体化的好处。

  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密度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推进一体化进程、开展差异化竞争,是实现1+1>2的必然选择。依托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综合交通网络跃然眼前。

  “长三角区域协作起步较早,基础较好,目前范围已从苏浙沪扩展到苏浙沪皖三省一市,长三角城市群也从早期16个扩展到26个。”杨雄说,在长三角,企业、资本、人才等要素已基本实现自由流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创新高地:协同发展“一盘棋”

  旧时“自扫门前雪”式的“条块式”发展模式已经过时,长三角城区亟须升级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上海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与苏钢集团等共建“物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理工大学与蚌埠高新区建立大学科技园;上海与芜湖共同组建“上海技术交易所——芜湖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与转移的步伐持续加快,在长三角与周边,乃至长江两岸更大的经济发展格局内盘活经济协同发展的“一盘棋”。

  从2014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到2015年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出炉,再到日前发布年度考核成绩单,实现快速的优胜劣汰……一连串紧凑而有序的节奏,正映射出浙江“特色小镇”模式在探索信息经济发展上的有益尝试。

  在开园仅一年多的梦想小镇,如今已聚集创业人才近6000名、创业项目近640个。“一年来我们的孵化器累计有60多个创业团队进进出出,好的成长起来走出去,不好的被快速淘汰,50%的初创团队能够拿到市场投资。”梦想小镇良仓孵化器负责人项建标告诉记者,梦想小镇吸引的不仅是本土创业者,包括南京、合肥等地的年轻人很多会慕名而来。正是因为梦想小镇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从而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创新力量和创业资本,形成了“双创”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科教与创新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00多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300家,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30%。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长三角城市群正积极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进步规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部分制造业企业成本承压外迁突围

部分制造业企业成本承压外迁突围

制造业企业期盼政府进一步降低税负,降低能源及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竞争力。

洪灾势猛 安徽勠力同心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