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原镇:何必漂洋过海 眼前即是南洋
2016-06-29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龙江镇的田野风貌 

中原镇街景 

会山镇妇女在展示苗族特色文化 

  廊腰缦回的楼阁立柱、檐牙高啄的屋角浮雕、透着历史沉香的斑驳木门、百叶窗下的鲜艳花朵、遮天蔽日的南洋雨树……从博鳌镇向西十余公里进入中原镇,初到者会误认为进入了某个南洋小镇。

  中原镇辖区面积112.69平方公里,是琼海市著名的侨乡,全镇现有常住人口3万人,但却有6.2万乡亲旅居在全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乡亲在回乡时带回南洋的人文、建筑、美食等民俗文化,营造了特殊的南洋华侨文化氛围。

  “何必漂洋过海,眼前即是南洋。”这是中原镇百姓流传的一句话。在中原镇,不仅仅是建筑物展示了南洋建筑特色,街道两边当年华侨带回种植的雨树已经亭亭如盖。树冠巨大,满如罩钟,把街道纳入一片阴凉之中。树干上爬满蕨类寄生植物,宛如穿上一件毛茸茸的绿毛衣。

  雨树原产于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因为昼夜温差形成的水汽和雨天的雨水凝聚在叶片上,闭合的叶片会收缩包住水滴,待太阳出来、叶子展开时水滴纷纷落下,犹如下雨。中原镇居民龙丁雄从小就听父辈讲述“雨树会下雨”的景象,自己年轻时还参与了雨树的种植,几十年来,目睹了雨树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龙丁雄说,老一辈人漂洋过海把这些南洋的东西带回家乡,久而久之,就在中原镇形成了独特的南洋文化。

  镇上一些“落叶归根”的老华侨回忆道,早间年下南洋都乘坐帆船,要趁着东北季风顺洋流驶船;等到他们获得了财富,就趁着西南季风回到故乡,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反哺邻里乡亲。

  如今中原镇百姓的生活已被华侨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华侨带回来的咖啡和面包成为当地人常吃的食物。斯克如(screw即螺丝刀)、罗亚(lawyer即律师)等舶来词已经成为当地方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琼海中原公用自来水公司是新加坡华侨朱国儒在1988年投资兴建的,15岁就随父兄赴马来西亚讨生活的他,也曾过着白天打小工、晚上读夜校的日子,后来在新加坡成立水电公司。朱国儒投资360万元在家乡建起自来水厂,解决困扰当地百姓多年的民生问题。水厂的老厂长方文琼是朱国儒的远房亲戚,说起老先生难掩敬佩之情,“当时镇上各方面环境不太好,但他始终坚持着。当时已70多岁老人,每半个月就带着儿子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他说一定要给家乡办件实事”。

  在中原镇,由华侨捐资兴建的还有医院、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1960年归国华侨王开吉发动侨胞侨眷捐资扩建了原本只有县级规模的医院,并继续捐资购买医疗设备、维修建筑,使医院成为海南第一家一级甲等医院。

  2013年7月,借着琼海市打造田园城市的东风,中原镇启动了南洋特色小镇建设。街道两旁的房屋重新按照南洋风格修缮,原来楼上的铁栅窗统一更换成了百叶窗,每家每户窗前种植的三角梅等植物竞相绽放,别有一番风情。

  看到小镇的南洋味越来越浓,在镇上经营杂货店、小吃店的居民,也翻新了自家的招牌。在郁郁葱葱的雨树下,走进一间南洋咖啡馆,静静听老华侨诉说下南洋的故事。空旷高远的彩绘玻璃屋顶,木质古朴家具,曾经伴随华侨们漂洋过海的皮箱、缝纫机,如今安静地摆放在咖啡馆里,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又回到了那艰苦创业的南洋大地。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夏冠男采写,图片由蒙钟德、龙涛、韦万忠、訚洪及琼海市委宣传部提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万科控制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万科控制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这场耗时长久、波诡云谲的控制权大战进入“白热化”。业内人士认为,在这场控制权之争后,公司的未来已经不在万科现任管理层手中。

·英国“脱欧”惊悚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