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潭门镇:踏浪千年寻回“海的味道”
2016-06-29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中原镇街景 

  千年渔乡古韵,停留在道路两旁房屋上的船桨、船舵、铁锚、贝壳等渔家风情的物件上;唐冠螺、凤尾螺、万宝螺、龙虾、海参、鲍鱼,路边一家家工艺品店和海鲜店里,总有既能让你饱眼福又能饱口福的工艺品和美味。码头上渔民们满载渔获,和买家讨价还价;街上车来车往,传统风情与现代元素相得益彰,让来者不禁感叹,好一个千年渔镇,到处都是“海的味道”!

  潭门镇地处琼海市东部沿海,行政区域面积为89.5平方公里,这里的渔民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三沙的特有群体,他们将南海视为祖宗海,既是我国在南海最早的民事存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潭门渔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的秦汉时期。中国多位学人通过对古籍的反复考证,发现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就有先民已在南海航行和生产。在古代没有通讯科技的日子里,渔民们更是用智慧编纂出了“航海圣经”《更路簿》。

  “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更路簿》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实记录,它总结了自古以来渔民的南海航行的经验,成为当时船长必备的“航海圣经”。“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使到十二更……”这是《更路簿》中的一句话。“大潭”指潭门港,“东海”即西沙海域;“乾巽”是航行角度;“更”指路程,约10海里。话虽简短,但出发地、目的地、航向以及航程标示得很清楚,一本《更路簿》涵盖了南海所有的岛礁,全部用本地方言命名。

  “当年渔民到南海打鱼和到南洋都靠《更路簿》,渔民在南海收获海产品后在船上或礁盘上晒干,再运到星洲(新加坡)等地换煤油、布等商品回来。”潭门老渔民苏承芬手捧家传的《更路簿》告诉记者。

  走在潭门镇上,路边茶店里时不时可以看到从南海捕鱼归来的“船老大”们,他们其貌不扬,但黝黑的皮肤却印证了他们与烈日和风浪搏击的辛劳。《更路簿》已经被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所取代,新一代的“船老大”们借助高科技,行驶在潭门人的“祖宗海”里。

 极具琼海特色的民居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门镇,寄语潭门渔民要“造大船、闯大海、捕大鱼”。从此之后,潭门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从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平坦畅通的柏油路;水电从时断时续到供应无阻,走在镇上,触目所及,都是海的元素。潭门渔民老旧的木质渔船全面升级,一艘艘巨大的钢质渔船挺立在潭门渔港内,为渔民们在南海劈波斩浪保驾护航。

  通过发展海洋工艺品加工业,潭门镇吸引了7000多人返乡就业。现如今,潭门镇3万多人口中,至少一半从事和海相关的职业。潭门镇党委书记庞飞说,从2012年至2015年,潭门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80元猛增至1.8万元、社会生产总值从9亿元跃升至38亿元、镇上的商铺从不到100间扩大至1000多间。

  借助琼海市的就地城镇化,潭门镇从以传统渔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到渔业、餐饮服务、工艺品加工销售等多产业交互融合的产业结构。同时,潭门还在新业态中加入文化元素,树立“赶海节”品牌,让更多游客能体验到渔民“赶海”的民俗。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夏冠男采写,图片由蒙钟德、龙涛、韦万忠、訚洪及琼海市委宣传部提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万科控制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万科控制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这场耗时长久、波诡云谲的控制权大战进入“白热化”。业内人士认为,在这场控制权之争后,公司的未来已经不在万科现任管理层手中。

·英国“脱欧”惊悚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