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行走琼海:体味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2016-06-29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中原镇街景 

  以地域色彩构筑的特色小镇,传承了文化流脉,延续了历史记忆。在琼海这个山、河、海交相呼应的新兴城市,既可以体味到历史的蚀刻,也能感受到现代文明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活力。博鳌、潭门、中原……一个个风情小镇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向每位来客展示着自己独有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潭门镇:踏浪千年寻回“海的味道”

  千年渔乡古韵,停留在道路两旁房屋上的船桨、船舵、铁锚、贝壳等渔家风情的物件上;唐冠螺、凤尾螺、万宝螺、龙虾、海参、鲍鱼,路边一家家工艺品店和海鲜店里,总有既能让你饱眼福又能饱口福的工艺品和美味。码头上渔民们满载渔获,和买家讨价还价;街上车来车往,传统风情与现代元素相得益彰,让来者不禁感叹,好一个千年渔镇,到处都是“海的味道”!

  潭门镇地处琼海市东部沿海,行政区域面积为89.5平方公里,这里的渔民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三沙的特有群体,他们将南海视为祖宗海,既是我国在南海最早的民事存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潭门渔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的秦汉时期。中国多位学人通过对古籍的反复考证,发现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就有先民已在南海航行和生产。在古代没有通讯科技的日子里,渔民们更是用智慧编纂出了“航海圣经”《更路簿》。

  “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更路簿》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实记录,它总结了自古以来渔民的南海航行的经验,成为当时船长必备的“航海圣经”。“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使到十二更……”这是《更路簿》中的一句话。“大潭”指潭门港,“东海”即西沙海域;“乾巽”是航行角度;“更”指路程,约10海里。话虽简短,但出发地、目的地、航向以及航程标示得很清楚,一本《更路簿》涵盖了南海所有的岛礁,全部用本地方言命名。

  “当年渔民到南海打鱼和到南洋都靠《更路簿》,渔民在南海收获海产品后在船上或礁盘上晒干,再运到星洲(新加坡)等地换煤油、布等商品回来。”潭门老渔民苏承芬手捧家传的《更路簿》告诉记者。

极具琼海特色的民居 

  走在潭门镇上,路边茶店里时不时可以看到从南海捕鱼归来的“船老大”们,他们其貌不扬,但黝黑的皮肤却印证了他们与烈日和风浪搏击的辛劳。《更路簿》已经被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所取代,新一代的“船老大”们借助高科技,行驶在潭门人的“祖宗海”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门镇,寄语潭门渔民要“造大船、闯大海、捕大鱼”。从此之后,潭门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从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平坦畅通的柏油路;水电从时断时续到供应无阻,走在镇上,触目所及,都是海的元素。潭门渔民老旧的木质渔船全面升级,一艘艘巨大的钢质渔船挺立在潭门渔港内,为渔民们在南海劈波斩浪保驾护航。

  通过发展海洋工艺品加工业,潭门镇吸引了7000多人返乡就业。现如今,潭门镇3万多人口中,至少一半从事和海相关的职业。潭门镇党委书记庞飞说,从2012年至2015年,潭门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80元猛增至1.8万元、社会生产总值从9亿元跃升至38亿元、镇上的商铺从不到100间扩大至1000多间。

  借助琼海市的就地城镇化,潭门镇从以传统渔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到渔业、餐饮服务、工艺品加工销售等多产业交互融合的产业结构。同时,潭门还在新业态中加入文化元素,树立“赶海节”品牌,让更多游客能体验到渔民“赶海”的民俗。

  中原镇:何必漂洋过海 眼前即是南洋

  廊腰缦回的楼阁立柱、檐牙高啄的屋角浮雕、透着历史沉香的斑驳木门、百叶窗下的鲜艳花朵、遮天蔽日的南洋雨树……从博鳌镇向西十余公里进入中原镇,初到者会误认为进入了某个南洋小镇。

龙江镇的田野风貌 

中原镇街景 

会山镇妇女在展示苗族特色文化 

  中原镇辖区面积112.69平方公里,是琼海市著名的侨乡,全镇现有常住人口3万人,但却有6.2万乡亲旅居在全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乡亲在回乡时带回南洋的人文、建筑、美食等民俗文化,营造了特殊的南洋华侨文化氛围。

  “何必漂洋过海,眼前即是南洋。”这是中原镇百姓流传的一句话。在中原镇,不仅仅是建筑物展示了南洋建筑特色,街道两边当年华侨带回种植的雨树已经亭亭如盖。树冠巨大,满如罩钟,把街道纳入一片阴凉之中。树干上爬满蕨类寄生植物,宛如穿上一件毛茸茸的绿毛衣。

  雨树原产于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因为昼夜温差形成的水汽和雨天的雨水凝聚在叶片上,闭合的叶片会收缩包住水滴,待太阳出来、叶子展开时水滴纷纷落下,犹如下雨。中原镇居民龙丁雄从小就听父辈讲述“雨树会下雨”的景象,自己年轻时还参与了雨树的种植,几十年来,目睹了雨树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龙丁雄说,老一辈人漂洋过海把这些南洋的东西带回家乡,久而久之,就在中原镇形成了独特的南洋文化。

  镇上一些“落叶归根”的老华侨回忆道,早间年下南洋都乘坐帆船,要趁着东北季风顺洋流驶船;等到他们获得了财富,就趁着西南季风回到故乡,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反哺邻里乡亲。

  如今中原镇百姓的生活已被华侨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华侨带回来的咖啡和面包成为当地人常吃的食物。斯克如(screw即螺丝刀)、罗亚(lawyer即律师)等舶来词已经成为当地方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琼海中原公用自来水公司是新加坡华侨朱国儒在1988年投资兴建的,15岁就随父兄赴马来西亚讨生活的他,也曾过着白天打小工、晚上读夜校的日子,后来在新加坡成立水电公司。朱国儒投资360万元在家乡建起自来水厂,解决困扰当地百姓多年的民生问题。水厂的老厂长方文琼是朱国儒的远房亲戚,说起老先生难掩敬佩之情,“当时镇上各方面环境不太好,但他始终坚持着。当时已70多岁老人,每半个月就带着儿子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他说一定要给家乡办件实事”。

  在中原镇,由华侨捐资兴建的还有医院、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1960年归国华侨王开吉发动侨胞侨眷捐资扩建了原本只有县级规模的医院,并继续捐资购买医疗设备、维修建筑,使医院成为海南第一家一级甲等医院。

  2013年7月,借着琼海市打造田园城市的东风,中原镇启动了南洋特色小镇建设。街道两旁的房屋重新按照南洋风格修缮,原来楼上的铁栅窗统一更换成了百叶窗,每家每户窗前种植的三角梅等植物竞相绽放,别有一番风情。

  看到小镇的南洋味越来越浓,在镇上经营杂货店、小吃店的居民,也翻新了自家的招牌。在郁郁葱葱的雨树下,走进一间南洋咖啡馆,静静听老华侨诉说下南洋的故事。空旷高远的彩绘玻璃屋顶,木质古朴家具,曾经伴随华侨们漂洋过海的皮箱、缝纫机,如今安静地摆放在咖啡馆里,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又回到了那艰苦创业的南洋大地。

  博鳌镇:田园风和“国际范”交相辉映

  一边是极具现代化特点的会展厅堂和高档酒店,一边是碧野万顷和错落有致的海南民居,走在海南博鳌小镇,既能感受到国家公共外交基地的“国际范儿”,又能体会到浓浓的“乡愁”。因博鳌亚洲论坛而闻名的博鳌镇在开发和开放的过程中,成功地把国际品牌本地化,让当地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同时,城镇化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的原生态乡村景观也吸引了众多国际目光。博鳌,正朝着“中国的达沃斯小镇”目标迈进。

  走在博鳌镇的街道上,随处可以感受到南洋风情和现代文化融合的氛围。雕栏画栋的青砖房点缀着紫色的吊兰,石磨改造的花盆覆满青苔,勾画出博鳌本土的田园风格,墙壁上的渔网、船舵等元素烘托出博鳌传统的渔业文化。道路两旁既有海南本地特色的茶社、南洋风情咖啡馆,也有融合东西方元素的艺术酒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让整个小镇既充满乡土韵味,又饱含时尚气息,让国内外的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

  博鳌镇位于海南省琼海市东部沿海,面积3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余人,历史上是海南重要的渔农文化诞生地。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的设立让博鳌镇这个“穷乡僻壤”一下成为世界目光的中心。依托逐渐壮大的旅游业,一些“老博鳌”“洗脚上岸”“洗脚上田”,投身服务业大军,他们开旅馆、搞运输、当导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博鳌亚洲论坛设立之初,博鳌镇进入发展“快车道”,但因为没有明确的产业规划,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很多农民失地之后未成功就业,城乡收入差距拉大。2012年底,琼海市积极推进的“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让博鳌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紧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的美雅村,村民唐少微和几个村民合伙开了“阿叔农家乐”。记者在这里看到,农家乐犹如一个绿色庄园,被茂密的槟榔林覆盖。唐少微说,农家乐建在槟榔林里,没有砍掉一棵树,用茅草覆盖的屋顶又很有海南特色。“很多‘驴友’沿着绿道骑车观景,累了就到驿站里休息喝咖啡,饿了就来我们这儿吃饭,他们说美雅像世外桃源。”

  博鳌镇党委书记吴坚强说,博鳌人伴随着亚洲论坛的成长,深谙到博鳌旅游的游客偏好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博鳌镇打造的乡村旅游模式,通过“大区小镇新村”模式的探索,让越来越多的博鳌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博鳌镇海边风景 

  努力追赶现代化大潮的小镇居民,追求纯朴向往自然的游客,看似背道相驰的两种观念,在博鳌的国际化进程中彼此交融。博鳌镇副镇长彭飞说,在很多外国人看来,越是具有本地风情就越有“国际范”。每年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期间,博鳌的乡村公园和滨海风情的酒吧街都会迎来众多特殊的“游客”,他们是国内外知名的商界“大咖”,甚至是知名政要。

  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博鳌亚洲论坛充满了国际化色彩,博鳌镇本身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体现。琼海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也借鉴了国外一些田园化小镇和城市的建设经验。“瑞士达沃斯小镇就是一个保留了原生态的小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博鳌小镇也将在本地化和国际化相互融合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目前,重点服务博鳌亚洲论坛的博鳌机场已经运营;落户于博鳌乐城的国际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目前正在建设中,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和医疗高端人才聚集区,打造成健康领域国际交流平台,产业规模500亿元以上;国际会展以及文化产业园、国内外游客休闲旅游目的地、国际一流的医疗产业集聚地、国家的公共外交基地……一幅令人艳羡的发展蓝图正在博鳌这个海滨小镇缓缓展开。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夏冠男采写,图片由蒙钟德、龙涛、韦万忠、訚洪及琼海市委宣传部提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万科控制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万科控制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这场耗时长久、波诡云谲的控制权大战进入“白热化”。业内人士认为,在这场控制权之争后,公司的未来已经不在万科现任管理层手中。

·英国“脱欧”惊悚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