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走出创伤,成就更强大的自己
2016-06-23 作者: 郑渝川 来源:

  哲学家、商业思想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引述了尼采的名言“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塔勒布援引古希腊传说以及当代的药理学实验结果指出,所谓的百毒不侵之身,就是要不断地深入小剂量的某种毒性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将对更大剂量的同类物质产生免疫力。

  塔勒布进一步指出,大凡是人,成长过程中都难以避免受到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会表现出创伤后压力综合征,但也会存在创伤后成长的现象,即人们在受到伤害后重新振作并超越过去的自己。这番原理甚至可以被用来解释、应用于创新。创新首先要尝试去惹上严重但并不致命的麻烦,对麻烦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的多余能力将成就创新。

  塔勒布的《反脆弱》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超级畅销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创伤后成长现象及相关的知识。尽管如此,有关(心理)创伤带给人的影响,创伤后压力与成长,以及相关的心理治疗,普通人依然知之甚少。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创伤后成长心理学》,出自英国心理学家、诺丁汉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约瑟夫。这本书回顾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结合医学界、心理学界有关创伤后应急障碍、创伤后成长及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成果,向读者全面解析了创伤带给人的巨大伤害,探讨了走出伤害、重建内心世界、直至创伤后成长的方法路径。

  创伤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简要的概括为让人受到生理或心理或兼而有之严重伤害的冲击,比如痛失所爱;又如,被诊断出严重疾病,遭遇离异、分居、解雇、破产;再如,本人或家人遭遇事故、自然灾害,等等。距今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就记录了国王因为密友去世而发狂的故事。这样的创伤记载,也出现在荷马史诗之中。这些记载,与二战后历次重大战争的幸存者士兵、战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高度吻合。越南战争就使得一大批美军退伍士兵患上了创伤后应急障碍,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不自愿的情况下回忆起往事,被迫再度体验创伤;引发激烈的情绪反映;反复做噩梦;影像、声音、气味、环境和人物等,成为激活创伤的源头;人沉浸于负面认知和情绪,对现实生活毫无兴趣。

  史蒂芬·约瑟夫探究了创伤的生理机制,结论就是创伤经历、事件会让亲历者的大脑负荷过重,大脑的恐惧警报系统无法关闭。

  创伤后应急障碍带给人巨大伤害,但也有一些人不自觉的进入创伤后成长状态。有调查显示,一起海难的幸存者中,有43%的人感觉到创伤经历对他们产生了有益影响,包括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建立起更亲密满足的联系。史蒂芬·约瑟夫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成果指出,创伤后成长有三个核心点,一是让人认识到生命的不确定性和世事多边性,学会承受和面对这一切,将让人活得更加从容;二是正念,即让人改善对于自我的认知;三是个体自理性,让人明白自己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有后果(影响)。

  创伤后成长将带来个人变化、观念变化和关系变化,这一切都来源于创伤带来的觉醒。创伤带来创伤后应急障碍,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伤害,但发轫于此的成长也就此拉开帷幕,如果压力和伤害控制在合理界限,创伤后成长就成为可能,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法走出压力和伤害,过度沉浸于此,则将抹杀成长的希望。

  书中援引了创伤研究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马蒂·霍洛维茨教授的观点,人类抚平心理创伤需要经过痛哭、麻木和抗拒、入侵式回忆、理解创伤、抚平创伤五个阶段。值得强调的是,包括痛苦,麻木和抗拒在内,创伤引发的剧烈情绪反应,本身是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某种意义上也是难以逾越的。

  走出困境,应对压力,人们常常采取或回避策略或趋近性应对策略。回避策略会让人增强适应性,但如果沉浸其中,则将反而引发更多的问题。相比之下,趋近性应对策略更具积极意义。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重新塑造经历,重新设定回忆和解读创伤的方式,使得创伤真正成为动力源。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非法异地排污频现成生态“毒瘤”

非法异地排污频现成生态“毒瘤”

非法异地排污案件与一些不法企业受利益驱动、危废转移联单制度落实不到位、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以及零散货运监管困难等因素直接关联。

·西北省份多地用水总量逼近“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