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是我国主要江河的源头和上游地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赴西部部分省区市调研发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投入规模不足等原因,西部地区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水供需矛盾的老问题日渐演变成制约西部发展的大瓶颈。在甘肃、青海、陕西等西北省区,多数地区已逼近用水总量“红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无水可用”的境地,一些谋划多年的大项目因没有用水指标支撑而停摆。
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西部水利事业成效明显,今后,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西部水利事业进入“攻坚期”,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水资源水环境瓶颈制约的老问题依然突出,如何用好“三条红线”,形成水资源要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利领域相关改革,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新挑战。
赵乃育/绘 |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西部地区“十二五”水利建设投资规模达到6000亿元,约占同期全国水利投资的32%,其中中央水利投资完成共计3200亿元,约占西部水利投资总额的53%。经过5年建设,西部地区水利改革发展成效显著,重大水利项目发挥“补短板、破瓶颈”效益,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西部79项纳入国务院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项目中,近40项已开工在建。通过这些江河治理骨干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西部水资源调控能力大幅提升,城乡供水保证率不断提高。
同时,西部地区水利抗灾减灾能力也逐步增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则突出民生效益,以农村饮水安全、防洪突出薄弱环节治理、农田水利建设等为重点,促进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体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西部地区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有效扭转,重点区域水资源短缺局面有所缓解,主要河湖水生态恶化趋势逐步遏制。同时,“绿色发展”理念逐渐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各方面,贯穿于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
水供需矛盾制约西部发展
尽管西部地区水利事业在“十二五”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投入规模不足等原因,西部地区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水供需矛盾的老问题日渐演变成制约西部发展的大瓶颈。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突出水资源刚性约束,成为“十三五”水利工作的新使命。
记者在甘肃、青海、陕西等西北省区采访时看到,多数地区已逼近用水总量“红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无水可用”的境地,一些谋划多年的大项目因没有用水指标支撑而停摆。
而在西南省份,金沙江、澜沧江、乌江、嘉陵江等大河流域却是“有水难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骨干水利工程不足,西南省份普遍面临工程性缺水,人均供水能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水在低处流,人在高处愁”。
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仍是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已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约282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库总库容的33.7%,调蓄能力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还较低。一些地区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总体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
“一方面,西部地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仍亟待巩固加强;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转变治水、兴水、管水思路。”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汪安南表示,“三条红线”倒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三五”应当着眼更加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通过用水方式转变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从根本上破除水资源短缺瓶颈。
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认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还需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快构建有利于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水利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治水兴水积极性的机制。
由点及面加快推进“水改革”
做好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直接关系到全国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得瑞、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青海省互助县水务局局长李桃花等受访的二十余位水利专家以及基层水利干部建议,“十三五”应重点聚焦西部贫困地区,补强水利薄弱环节,破除水利瓶颈制约,完善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涉水改革,发挥水利“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作用。
强化水资源配置,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陈坚认为,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 “三条红线”管控。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健全重大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千方百计解决好“民生水”“脱贫水”。同时,基层农村仍然存在中小水利工程投入不足、大中型灌区斗农渠不配套、设施抗灾能力不足及老化失修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亟盼国家加大投入,积极引导,通过小工程撬动大效益。
着眼全局发挥好“水效益”。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同一流域上下游不同地区、不同用水主体之间的需求矛盾正在显现,如何“用好一江水”,发挥好水资源综合效益,成为摆在流域各地和流域管理机构面前的难题。尤其是面对西北地区由干旱引发的发展难题,如何改变西北省份“守着黄河缺水用”的现状,如何权衡大型引调水工程的效益与生态、地质、社会风险,需要从全局层面加强研究、论证。
由点及面加快推进“水改革”。总体来看,水利改革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但也存在许多困惑: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时,企业感到特许经营权“含金量”低、回报不足,参与PPP顾虑较多;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部分地区水价调整不到位,导致用水户协会自身造血功能偏弱,地方财力又无法支撑长期精准补贴。“十三五”纵深推进水利改革,仍然有待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
(本稿件由记者杨迪、张涛、吴瑞、赵卓悦、吉哲鹏、李春惠、屠国玺、李松、刘彤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