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波罗的海明珠——里加
2016-04-15 作者: 记者 韦夏怡/综合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一份网友列的“15个不得不去的‘秘密’景点”名单中,拉脱维亚被称为欧洲最隐蔽的旅游区,但在里加被评为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后一切都变了。如今,这个城市也被列为背包客在欧洲旅游最便宜的目的地之一,快来细细品味里加旧城和圣彼得观景塔,领略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的风采吧。

  拉脱维亚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东北欧的国家,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于1991年独立。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两国相邻。

  里加,拉脱维亚的首都,也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城市,被看作是欧洲最精美的“新艺术”建筑风格的中心。里加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中心地带,市区跨道加瓦河两岸,北距波罗的海15公里。里加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漫步在里加老城,看到这里不但有雄伟壮观的大教堂,还有外表华丽的老式建筑,从老城的建筑可以看到古代里加繁华的商业环境,然而这并非一日之功,里加最早为利弗人的居民点,10世纪-13世纪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公国,公元1201年建为要塞,1282年参加汉萨同盟,从那时起便置于日耳曼商人的控制下,成为波罗的海最重要的贸易中心。里加自古以来便是强大的邻里们角逐力量的舞台,1583年至1710年,先后被瑞典、波兰-立陶宛公国瓜分,曾经还是瑞典的第二大城,不过一个世纪后俄罗斯重新对它全面占领,18世纪发展为海港,成为俄国西北部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长期外来文化浸淫,点点滴滴地渗入到这座城市的各个历史层面中,在多元文化的丰富滋养下,才孕育出这样一座独特的国际化城市。

  据说里加的守护者是一只屋顶上的黑猫,弓身翘尾,俯瞰着下面熙熙攘攘的人流,然而它并非老城唯一的动物,阳光下许多屋顶上都站着一只金光闪闪的公鸡,那是风信鸡,至于圣彼得大教堂边那组鸡、猫、狗和驴的雕塑,显然来自格林童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如此生动有趣的一个城市,自然少不了好玩的故事了。在欧洲许多国家,自中世纪起,黑猫便成了魔鬼的象征,厄运的凶兆。然而这只黑猫却堂而皇之地立在屋顶上,如此有趣的建筑背后自然也有段有趣的故事:猫屋的主人曾经是一位当地极其富有的德国商人,但由于行为不检点,被拒绝加入声望显赫的“大基尔特”,愤慨之下,他就在行会的对面盖了这栋豪宅,在房子两旁的高塔顶端各放上两只弓身翘尾状似发怒的黑猫,更绝的是将猫的后庭对准“大基尔特之屋”,以这种侮辱性的姿势来表示对行会的不满。这样的做法当然招致了行会的强烈抗议,最后这场争执在法院的介入下得以调解,行会和猫屋的主人达成协议,保留这座建筑,但改变了猫尾巴的朝向,将猫头对向行会。阳光下,黄色建筑上的黑猫,如今猫屋主人和行会都不复存在了,过去的恩怨是非如今化作一段津津乐道的话题和一座别致的古老建筑,留给前来的外国游客品味,这样的故事在里加很多,老城的旅行也因此而增添了很多乐趣。

  里加城内有黑头宫、圆顶教堂、市政厅广场、圣约翰教堂等景点。拉脱维亚境内还有欧洲最宽的瀑布——Ventas Rumba瀑布,尤尔马拉海滨、希古达和采西斯风景区、民俗博物馆、隆达列宫等著名景点。

  自由广场是里加新旧城的交界处,而自由纪念碑则是里加的新地标,1935年建成,也是拉脱维亚自由,独立和主权的象征。42米高的碑顶端,Milda自由女神手举三颗金星,分别代表拉脱维亚的三个历史与文化区:维德泽姆Vidzeme、拉特加列Latgale和库尔泽姆Courland,上面还铭刻着“为了祖国和自由”的铭文,绕过自由广场便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建于13世纪的里加老城。

  里加惟一保存至今的中世纪古城门——瑞典门不太容易发现,本为纪念北方战争时期瑞典军队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于1689年修建了25座城门,不过小巷深处仅剩下的这座竟然一点气势都没有,红砖砌成的城门对面依旧保留着当年瑞典军队驻扎的营房,现在则成为各式各样的商家店铺,尤以卖琥珀的最多,款式花色繁多。城门一侧是座用红砖砌成的火药塔(军火库),外形如同炮楼,墙面上千疮百孔,那些战争留下的弹孔印记让人触目惊心。火药塔前还摆放着当年的一门大炮,风雨侵蚀,黑漆漆的炮身已是锈迹斑斑,但依旧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那段历史。关于瑞典门还有一个传说:一位里加少女爱上了瑞典士兵,一次两人半夜约会时被发现,结果把他们抓起来塞进了城门的城墙里面,再后来,只要半夜经过瑞典门,如果能听到这对恋人的情话窃语,那便表示你已经找到了真爱。

  在里加市政大厅广场有一个博物馆,叫“Museum of Occupation of Latvia1940-1991”, 拉脱维亚被占领博物馆,记载了1940年-1991年期间被德国和苏联占领的史实。博物馆用大量的档案文献、照片和实物来说明拉脱维亚在苏联时期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反映了拉脱维亚人对以苏联和以苏联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

  “三兄弟”是里加老城里最有名的中世纪民宅可不容易,MazaPils iela17-21号是一处不起眼的街巷,和塔林的“三姊妹”相比,这几栋建筑明显粗糙许多,而且还不是一个时期修建的,分别建于15世纪末期,17世纪中叶和17世纪末期。中间的建筑保存不错,明显受到荷兰建筑风格的影响,山墙立面带有浓郁的哥特式风格,窗户都很小,因为当时要课征“窗户税”的缘故,目前这里是拉脱维亚建筑博物馆所在地。

  建于1580年的“黑人头之屋”因黑人头兄弟会而得名,曾经是波罗的海地区商会中单身贵族的聚会场所,云集了当时不少的钻石王老五,看门的是黑人,而在当时的波罗的海地区,黑人是极为罕见的,所以起名“黑人头”。黑人头之屋历经多次天灾人祸的破坏,甚至在1948年被彻底推倒,2001年,为纪念里加建市800年,按照历史图片资料重建了眼前的这座建筑,外立面雕梁画栋、流光溢彩,金色的装饰在红色的砖墙上格外醒目。

  里加老城的房屋顶上还有不少风信鸡,相传自13世纪起,就被当地居民视为辟邪之物,因为公鸡被认为是吉祥的标志,能驱鬼避邪。鸡叫三遍,天亮之时,魔鬼就得返回地狱,后来人们把鸡身涂为金色和黑色,以此来辨别风向。时光绵延到现在,风信鸡早已不用来辨别方向,而成为这座城市特有的标志。其中最著名的一只是圣彼得教堂顶上的,这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于13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竣工于1690年,在当时一度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建筑。不过教堂多灾多难,数次被毁,1721年,教堂失火,彼得大帝曾亲自指挥救火。二战期间教堂又毁于德军之手,1973年再次修复后改为金属结构,修复后的教堂高123.5米,顶端那只生铁铸的公鸡风标。

  对于喜爱建筑艺术的旅游者而言,里加简直就是天堂。阿尔伯特街、斯特拉涅库街和伊丽莎白大街是新艺术建筑最集中的区域。沿着 Kronvaldabulvaris街走到尽头,一一经过那些古老华丽建筑,它们的外立面非常有特色,装饰性的浮雕石像,从武士、女神、半人半兽、各种动 物、植物,甚至斯芬克斯,还有面具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建筑的某个部分,让人吃惊不已,其建筑的华丽程度远超过沿岸的姊妹城市塔林赫尔辛基,可以说里加这一风格的建筑几乎代表了全世界新艺术派风格的最高成就。

  穿过老城来到道加瓦河畔,如果看到这里人山人海在欢庆,恭喜,这是赶上了里加的仲夏节,滨河大道变成了狂欢节的场地。每年6月24日前后举行的仲夏节是北欧国家的传统节日。北欧国家靠近北极,冬季漫长,大部分地区几乎有半年时间不能见到太阳。仲夏节前后,这一地区处于一年中阳光最为充足的时节,仲夏节又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几乎没有黑夜。因此人们在这一天庆祝光明驱除黑暗以及万物争荣日子的到来。里加的仲夏节是在老城道加瓦河畔的滨河大道举行,街上搭台表演,街口有摆摊小吃,身着民族盛装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心广场,很多人还用野花扎上花环戴在头上。人们来到这里唱歌跳舞,吃吃喝喝,从下午狂欢到次日凌晨4点。

  夜幕下的里加,圣彼得大教堂已进入了梦乡,然而,老城却似乎刚刚睡醒,到处是喧闹着擦肩而过的游客,闪烁炫目的霓虹,外墙巨大壁画下的露天咖啡座已经很难找到空位,空气中弥散着咖啡香气,以及JAZZ的阵阵美妙旋律。

  资料来源:蚂蜂窝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京津冀产业协同周年考”

“京津冀产业协同周年考”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是协同发展的一条主线。一年多来,三地政府部门彻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联手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产业升级转移正在积极进行。

产能博弈:主要产油国会战多哈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天猫、1号店和亚马逊这5家综合性购物平台购买了智能手环和家庭装洗衣液两种商品。综合来看, 1号店在退货政策执行上表现比较差。

椰岛鹿龟等51家酒企陷“伟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