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信贷质押再贷款试点将全国铺开
2015-04-13 作者: 记者 蔡颖/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为“稳增长”提供资金“弹药”,银行流动性“注水”渠道悄然扩围。《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权威渠道获悉,今年信贷质押再贷款试点有望在全国铺开,央行将制定政策方向,而具体实施细则将由央行各地方分行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将是除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之外的又一盘活信贷存量的渠道。

  在2014年,广东、山东省试点了信贷质押再贷款,初步形成了系统性的操作流程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包括评级、核查等,甚至对信贷资产质押准入范围列出一些“负面清单”。

  业内专家认为,今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后,迫切需要银行信贷资金“有的放矢”,虽然央行货币政策仍强调“稳健”,但也明确提出要“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那么,在结构性的资金量调节工具上会将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试点进一步扩大,突出“定向”和“定量”的特点,与此同时,盘活信贷存量将贯穿于今年一整年。

  实际上,在过去一年中,央行频频探索针对结构性调节的货币政策工具,也采取了质押的方式为银行体系注入基础货币,如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常备借贷便利(SLF),但质押品多为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而信贷质押再贷款则相当于质押式模式调节流动性的“升级版”。

  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钟正生认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本质上与抵押补充贷款(PSL)类似,PSL向商业银行全面拓展,抵押品进一步扩容可期。在货币政策方面,今年央行可能仍会实施2014年结构性调整的政策,将注入廉价流动性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央行在《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新增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构建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力度,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2014年,山东、广东两省开展了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

  “今年我省全省的信贷资产质押试点总规模将突破50亿元,试点对象也将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所有的地方法人银行,质押试点再贷款种类将增加支农再贷款。”央行广东分行行长王景武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透露。

  按照广东省的经验,信贷质押业务主要是由央行按照既定的评级模型和体系,对银行的贷款企业进行评级,并以其中合格企业的优质信贷资产为质押向银行发放再贷款,流程上分为四个步骤,对银行评级;对贷款企业评级;资产备案核查;贷款申请发放。具体而言,银行将达标企业的全部信贷资产打包建立质押品资产池向央行申请预先备案,央行从银行备案的信贷资产池中选择适当的信贷资产,按照一定比例折扣后用于质押,给银行发放再贷款资金,注入流动性。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企业信贷资金都可以做抵押,比如房地产企业的银行贷款就不能抵押,产能过剩行业基本上也不能做。不过,每个地区不一样,针对的可质押信贷资产的准入范围也不同,这需要央行各地方分行来制定操作细则。不过,根据央行总行的要求,选取的信贷质押资金池里必须都是比较优质的资产,我们会组织团队到银行放贷的企业去考察,进行有效的评估。山东2014年试点了9个亿的信贷质押再贷款,今年额度可能会扩大。”央行山东分行行长杨子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王景武说,“央行扩大此类盘活存量信贷渠道的初衷是为了引导银行资金支持三农和小微,因为银行获得的资金成本不高,因此银行再用这些资金放贷的信贷利率也会比较低。”截至2014年末,在广东省内,累计对3家试点机构发放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金额16.77亿元,向该省200家小微企业发放了贷款,平均利率比同期限同档次的其他贷款利率低0.75至3.6个百分点,为小微企业节约利息成本约3000万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称,目前经济“三期叠加”,银行信贷投放转型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传统行业由于产能过剩风险上升,信贷投放有所压缩,这个时候银行需要寻找一些周期性风险不大的行业来投放信贷,小额、分散或许是一个趋势,未来肯定也会对战略新兴产业增加信贷投放。

  “总体上看,对2015年流动性有负面收紧影响的因素居多,这需要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偏松,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大投放、SLF等新型政策工具以及必要时下调准备金率来加以综合应对,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针对我国经济的复杂性,当前货币政策尤其需要有机结合价格、结构和总量开展操作,以寻求更好的效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5G有望在2020年商用 多国竞追战略制高点

5G有望在2020年商用 多国竞追战略制高点

而中国企业也已投入巨资展开研发布局,并希望最终“拿下”5G标准,进而占据对整个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博鳌论坛共绘亚洲融合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