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幼儿园建设提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做营利性企业……今年全国两会上,相关政府部门和官员释放出的一系列“公益信号”引人关注。人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社会事业回归公益本色,公共服务体系的阳光能够照耀社会每一个角落。 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相对于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不少“短板”,许多本该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不断掏瘪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昂贵的医疗花费、沉重的学费、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诸多开支增加了百姓负担,也影响了人们幸福感的提升。 让更多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回归公益,这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百姓的热切期盼。陕西神木县推行的免费医疗改革、吴起县推行的高中免学费探索……之所以赢得很多支持,正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公益的回归。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普通百姓感受到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 实现更多的公益回归,当务之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理念,树立公共服务观念。一方面,要切实扭转过度的“增收”和“经济效益”思维,让一时的“赚钱效应”坚决让位于广大群众利益;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总量。财政部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提出:将优先保障加强“三农”、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 实现更多的公益回归,还要时刻勿忘向基层、农村、最需要环节的“倾斜”。目前,公共服务体系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很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少一些好上加好,多一些雪中送炭,让有限的公共财政惠泽最困难的地方和最急需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