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围堵”仅是一种美好想像
|
读《中国反围堵:迎接即将到来的产业战争》
|
|
2010-07-23 作者:林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
|
 |
萧三匝、何伊凡、白益民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举凡畅销书,总要包装一个概念,近来又出现了一个包装概念的高手,那就是《中国反围堵》,副标题就足够耸动。
粗读此书,有几点意见颇想与三位作者商榷。该书文笔流畅、考据丰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种种应景之作中,还算严肃,不过,从事实导出的几点逻辑,却大有为自圆其说生拉硬拽之嫌。
首先,每章之后有“以日为鉴”一节,然而,日本真的是个好老师吗?日本自身就深陷重围之中,不错,日本的确是亚洲经济的领头雁,最先成功实现了工业化,不过日本模式有根本性缺陷,它走的是双轨制道路,受到保护的金融和服务部门很弱,而制造业和出口很强,这就好像一个人的躯干强壮而心脏——金融系统却并不健康一样。因此,当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日元挑战美元,终于导致双方争端,最终在1985年双方签订广场协议,日元大幅上升,日本自此陷入长达数年的衰落。为了同泡沫破裂后的通货紧缩作斗争,日本向东亚输出更多资本,而且把生产转移到东亚,尝试在东亚建立日元区,这种“突围”,实际上只是将泡沫小范围内复制到东亚。当1996年日本经济进一步通货紧缩时,日本的金融系统出现破产事件,造成亚洲金融局势更加恶化。
国内近年来常常将中国的铁矿石策略与日本相比较,其实时过境迁,日本的方式中国早已无法复制。日本在国际铁矿石大整合之前,伴随当时的铁矿生产商共同成长,在漫长的三十余年中,双方早已建立起了唇齿与共的关系。而时至今日,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几乎妇孺皆知,再想低调潜行地布局,不过是掩耳盗铃。
再者,本书题为《中国反围堵》,但举了大量海外并购的例子,似乎海外并购就是反围堵的主要手段。不过TCL、上汽等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消化国外品牌,当前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是一场胜算不大的豪赌,这种情况不会因为一场金融危机就能获得改观。在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国内市场的深耕大有可为,即使墙外开花,恐也是为了墙内香,要想反围堵,首先要在自己的地盘上打好阵地战。因为在看得见的未来,海外对中国企业的围堵,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家门里。
本书有几个标杆企业的选择,笔者也不甚赞同,例如爱国者,近年来业绩徘徊不前,高端产品冲不上去,低端产品又受到国内小厂家的冲击,自保尚难,能举起中国企业“反围堵”的大旗吗?再说招商局与温州商会,徒具财团之形,其内核却大相径庭,倒是没有列入本书的复星集团,和当年盛极一时的德隆帝国,或在实业与金融上有许多中国式的探索。
这本书中的若干谏言、若干批判,虽然畅快淋漓,但多数不过是书生痴语,在此就不一一剖析。总之,本书不过是另一类型的《中国不高兴》罢了。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