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 62 期 2011.9.2■■

虽然上半年成绩单足够靓丽,但银行股A股的股价却与其高增长的业绩背道而驰。自今年4月底以来,银行股平均下跌了20%,淡马锡、美银、社保等机构纷纷减持银行股。是什么原因造成银行股如今的尴尬境地?如何才能让投资者对银行股做出积极的选择和判断?
业绩靓丽为何卖出“白菜价”
 新闻回放
银行股“叫好不叫座” 持续上涨行情难现
中国证券报 2011-9-5
  沪深两市8月25日在银行股的带动下强劲上涨,一度让多头心中燃起希望。然而,随着扩大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这一新规出炉,银行股重归跌势,并拖累大盘节节败退。专业机构目前对银行股的主流看法是估值低,值得买入,但从银行股的实际表现看,是“叫好不叫座”。
·超级银行股卖白菜价不冤
·分红率不提高 银行股难摆脱白菜宿命
 视 频

银行股:业绩靓丽 股价失色

 微博声音
·独立财经观察家 侯宁
  银行股业绩的超预期增长堪比中国财政、税收超预期增长,这才是其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二者都中藏泡沫,都挤压了别的领域的利润和收入。
·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 钮文新
  银行股定价是中国的金融权益,但被人无视!岂有此理!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尹中立
  银行的财务报表就像大海一样,无法看到真实的底部,只有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当经济周期下行时,我们才能看到什么是好的银行,哪些是差的银行。在过去的20年里,日本的银行一直处在熊市中,就是这个道理。不要简单地看财务报表。
·中经网特约评论员 张捷
  如果剔除银行股,依据中报今年6月底A股市盈率比2008年低点高出52%。而在欧洲和美国债务问题,以及国内通胀依然高位运行的背景下,银行股的低估值或无法对A股市场构成绝对有效支撑。这里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影响,更有银行股在未来赢利能力的隐忧,所以市场很不乐观。
·新浪网网友“蒋龙泉”
  不要在强调和重申银行股的估值了,对中国股市来说,不断的IPO,不断的融资,这些才是症结所在,估值没有绝对的低或高,在一个没有资金的市场,可能5倍的市盈率都算高。
【说法一】余丰慧:收入不可持续性
  赚得盆满钵满的银行只是表面的光鲜而已,其内部存在的巨大隐患正在逐渐显露。收入不可持续性是首要制约因素,目前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主要是把传统不收费的柜台服务开始收费,鲜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够给客户带来高收益的产品。[详细]
【说法二】银行业协会相关人士:银行股遇冷有其特殊性
  银行股始终处于低位缘于银行股在A股市场中“定海神针”的地位。从大盘层面看,资本市场需要银行股起到股市稳定器的作用,但就其个股,机构和散户都不太愿意去买。[详细]
【说法三】黄湘源:重圈钱而轻分红
  银行现在钱赚多了,却连一点“周公反哺”的表示都没有。尤其让人不能不反感的是,国有银行摇身一变上市以后,一边年年都增发、配股、发债,把股市当成了提款机,一边还不宣而战,巧立各种数不胜数的收费项目,掏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比什么都随便。[详细]
未来:压力和潜力
尹中立:银行股上行的三大压力
  眼下,银行股估值很低。为什么银行业绩大幅度增长而股票却遭到抛售?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是投资者对银行信贷资产不良率的担忧。二是市场流动性的减少。三是主力机构不断“减员”,缺少战斗力。[详细]
周科竞:资金成本高企 银行股难招待见
  可以这样理解,投资者手中的资金都是具有15%以上的机会成本的。银行股无法弥补投资者持有银行股损失的机会成本,故现有的银行股持股者也会选择抛售银行股赚取15%的无风险收益,于是银行股股价长期低迷。[详细]
安宁:银行股已具备投资价值
  客观地讲,在当前的A股市场,银行无疑是最佳的防御避险品种:市盈率低,流动性好,安全系数高。从估值来看,当前银行整体市盈率在10倍以下,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为便宜的银行股;从业绩增长的角度来看,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约35%。无疑,银行股已具备了投资价值。[详细]
改革:银行股的“东风”
皮海洲:银行股利润占据A股半壁江山的启示
  银行股把股市当成了提款机,究其原因在于股市就是为包括银行在内的上市公司融资服务的。也许,等包括银行股在内的上市公司更注重投资者利益了,中国股市为投资者服务的功能增强后,中小投资者的春天才会到来。[详细]
毕舸:银行“靠费吃费”经营思维还能持续吗?
  如果不尽快提高服务质量,不尽快从“靠费吃费”的经营思维中挣脱出来,凭借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青睐,就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盈利格局,或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详细]
章玉贵:且将唱空中国银行业视作另类提醒
  中国银行业的前进道路布满荆棘,志当存高远的中国银行业要想成为广受尊敬且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亟需在公司治理、业务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建设方面拿出实质性改革举措,并稳步提升对国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回报和服务品质。[详细]
经济参考网综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美编:张小洁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