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 46 期 2011.4.12■■

海关总署10日发布一季度外贸进出口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003亿美元,其中出口3996.4亿美元,进口4006.6亿美元,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是六年来我国外贸首次出现季度逆差。中国贸易由顺转逆是喜还是忧?贸易逆差会不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喜:缓解通胀压力
 新闻回放
我国外贸六年来首现季度逆差
经济参考报 2011-4-11
  海关总署10日发布一季度进出口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也是六年来我国外贸首次出现季度逆差。有分析称,今年贸易顺差的规模将进一步回落至1000亿美元左右。
·六年首现季度逆差发三大信号
·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季度贸易逆差为10.2亿美元
 视 频

我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

 声音
·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金柏松
  一般贸易一季度贸易逆差459亿,加工贸易向下的贸易方式我们出现贸易顺差771亿,这两项是占我们国家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了。但是最近,海关统计现象又出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在海关监管的特殊领域以及在保税区场所的进出口,这两个领域的进出口出现了贸易逆差,一个逆差是82亿、一个逆差223亿,合起来有300亿。这一季度这300亿统计,一下子使我们贸易逆差加大。
·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 刘旭
  就算从目前这个数上来看,基本上大致平衡的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还是会今年全年保持顺差这样一个总体的状况还是不变,只不过顺差金额会比去年有所减少。
·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主任 何伟文
  不要以为我国贸易逆差的扩大就会带来贸易摩擦的减少,也不要寄希望于贸易趋于平衡能有效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一季度情况看,我国一般贸易是逆差,但加工贸易仍是顺差。
·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袁钢明
  此次逆差是合理的范围。如果我国出口竞争力形成起来,一旦逆差形成压力时,就可以扭转过来,此次逆差是不是暂时的不能肯定,但这都取决我国自身政策的调整,它是可以起到效果的。
· 安信证券宏观分析师 尤宏业
  贸易逆差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进口大幅增长,这意味着经济体内过剩产能的消除和内需的逐渐走强,这是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的征兆。
陈东海:乐观看待一季度贸易逆差
  一季度在中国出现一定的贸易逆差,直观上就是物资进来的多些,货币出去的多些,有利于缓解国内通胀。同时,连续出现贸易逆差,企业和经济人的思维慢慢地会改变,变依赖外需市场为开拓内需市场。[详细]
叶檀:以内需替代外需的趋势逐渐显现
  虽然目前我国还不会出现全年贸易逆差,但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是个标志,说明我国的贸易政策与外汇使用政策处于急速转变的过程中,未来贸易顺差越来越少是大势所趋,直至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脱钩。[详细]
中国证券报社评:预示货币调控空间拓宽
  从中长期来看,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有助于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增加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从货币管理来看,管好流动性总闸门是关键。而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将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增加货币政策运用的空间。[详细]
忧:出口下滑影响经济
周子勋:谨慎看待一季度外贸逆差
  我国贸易逆差的背后其实显示出,国内的实体经济发展一方面受到国际输入型通胀的影响,而成本不断上升、高利贷等非法金融的问题从另一方面对实体经济造成实质性冲击。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关注。[详细]
常亮:首季贸易逆差积极信号背后的两大忧虑
  在看到有利形势、出现积极信号的同时,其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和忧虑。有些还需要尽快加以应对:忧虑之一:输入型通胀加剧;忧虑之二:出口下滑对经济的影响。[详细]
谭浩俊:贸易关系并未出现反转
  我国在低端制造和加工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正明显下降。因此,若继续维持目前的制造业和出口现状,贸易逆差是必然结果。不仅如此,在不长的时间内,贸易逆差还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和主要难题。[详细]
展望:外贸进出口趋向平衡
梅新育:一季度贸易逆差不足为虑
  某些快速增长的进口项目尽管在短期内恶化了贸易收支,促进了贸易逆差形成,但在较长时间跨度内将通过进口替代和促进出口两种机制而改善中国贸易收支。技术装备等投资品进口之后,其产品常常替代了昔日的进口产品,在较长时间跨度上是改善而不是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收支。[详细]
吴睿鸫:顺差贸易将长伴中国
  从3月份当月数据看,出口环比增长57.3%,进口环比增长46%,贸易逆差开始转为顺差。显然,二季度顺差将趋向回升,贸易逆差只是暂时现象,顺差贸易将长期陪伴中国左右。[详细]
鲁政委:外贸平衡难减人民币升值压力
  如果说,此前美国压人民币升值,主要抓手是外贸总量的不平衡即顺差过大的话,那么,随着中国外贸平衡的出现,“总量”抓手可能消失,其博弈的抓手就可能转向对于这种平衡是“趋势性”还是“临时性”的纠缠。[详细]
经济参考网综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美编:张小洁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