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第九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京举行。国内社保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增进民生福祉与优化社会保障结构”的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认为,结构优化是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我国已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事实上,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和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提速和国家推进共同富裕力度的持续加大,又为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一时代背景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必须尽快进入成熟、定型的新发展阶段,而且是需要有倒计时的紧迫感的关键性发展阶段。
“现在已经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建制关键期,优化结构构成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前提,更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郑功成强调,面向未来,须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追求综合效应、做好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为全面优化社会保障结构提供科学的理论蓝图和行动方案。
在制度建设方面,立足于补短板、强弱项,强化法定保障制度的公共品属性,以统一性为目标,争取在2035年前能够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当向乡村人口、低收入者、体制外劳动者及灵活就业者倾斜,加大对服务保障的公共投入并撬动市场与社会投入。在责任分担方面,应当以促使主体各方均衡分担社会保障责任为目标,强化个人责任,形成有能力者多担责任的新格局。在权益保障方面,应当以缩小差距、促进平等为目标,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权益不公问题,不仅要实现共享,而且要逐步走向公正的共享。
与会专家认为,结构优化是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现了制度转型和范围扩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但应认识到,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伴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社会保障子系统之间、社会保障和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专家们表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劳动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保险制度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和不适应性,应当尽快形成数字经济生产方式下社会保险制度创新的新思路,将新业态就业者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之中。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完善各项制度,在夯实政府主导的法定保障制度的同时,积极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专家们认为,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养老金制度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需要通过加快发展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与结构优化来促进养老金制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提高养老金的参保质量,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群体的参保质量,使更多劳动者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居民与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