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是以高质量发展强化大局稳定的重要基础。当前,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基础力、均衡力、创新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的三种核心能力,亟须不断夯实、提升和强化。
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力
近年来,我国已实施多项产业技术能力提升专项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建设。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9000家,其中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重大产业基础领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高档型数控系统、农业装备等领域已有上百项重点专项具备本土化替代能力,轨道交通、光伏等若干领域已实现全产业链基础产品的自主配套。尽管如此,产业链供应链基础环节仍存在短板弱项,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进口依赖度高且处于“低端锁定”状态,部分重要领域产业基础工艺质量性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产业技术基础前期缺乏积累并影响后期投入效率。
基础力就是稳定力。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力,方能站得住、立得稳。其重点在于抓实抓牢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等要素供给薄弱环节,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一是组建创新联合体基础再造工程。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建设,支持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集成创新联合体,统筹上中下游企业创新要素,强化联合体活动“窗口指导”和整体供需协调,围绕重大装备、重点领域整机配套需求,组织并实施关键技术项目攻关。二是完善供给多元化渠道保障体系。推动关键基础材料要素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规模采购机制弹性调控供需关系,增强专用材料自主研发力度,拓宽基础原材料供给渠道,突破投资壁垒,推动关键基础材料跨国产业化投资与研发合作。三是推动构建“干中学”工艺突破模式。打造国家级、省级先进基础工艺示范基地建设,构建高端芯片、基础软件产品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先进基础工艺创新与应用的互动机制,统筹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先进基础工艺投资力度。四是培育打造生态化产业技术环境。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稳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基础,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搭建跨区域、跨机构的技术服务、协作平台,满足共性研发需求,整顿规范科技要素市场秩序,打造涵盖技术基础政务公共服务、市场交易中介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的一体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均衡力
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近年来,为深化跨区域融合发展、推动多领域产业转型,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的转型和应用已由沿海集聚转变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均大幅增长。量子通信、载人航天等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并不断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攀升。与此同时,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我国产业升级和转移形成冲击,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及规上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则影响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盘稳定。
均衡力就是抗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均衡力,方能不惧挑战。新发展阶段要坚持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并举,着力提升整体实力。一是实现产业门类均衡发展。紧扣“脱虚向实”主线,立足产业第一战略部署,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产业,靶向施策补短板、整合资源强弱项,着力构建均衡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实现产业区域均衡发展。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跨区域联合清单与服务体系。完善重大产业领域区域政策间统筹联动机制,推动东中西地区分工协作发展。优化财政分配方案,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区域市场壁垒。三是实现产业链条均衡发展。推广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聚焦强链补链需求,搭建并用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平台,打造兼具竞争力和均衡性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国家级重点制造领域供产销用网络体系和关键环节有机衔接机制。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大型产业集团发挥全链条核心环节支撑作用,整合产业链供应链非核心环节,链式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力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国创新链部署已从电子信息产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系统解决“四基”全方位发展转变。进入“十四五”,各类研发创新项目更加有力推进,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自2019年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以来,已有17个集群产值同比增速超过两位数。但与新时期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如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传统产业链产品与技术难以适应市场新需求,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粗放发展,竞争性领域产业链共性技术弱、协同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创新力就是竞争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力,方能以攻为守。从现实情况看,既要推进经济科技深度融合,又要实现创新驱动产研发展。一是受限领域要率先破局,早日独立自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依托政策扶持与区域部署,完善受限领域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体系,明确“卡脖子”问题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集中组织“高精尖”技术攻关联盟,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创新机制,善用“揭榜挂帅”机制加速重大专项攻关。二是传统领域要创新求变,适应发展新需求。鼓励兼并重组、委托开发等手段重塑传统领域产业格局,积极培育壮大传统领域的龙头企业带动创新链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引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完善传统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增强产品和技术创新研发激励强度。三是优势领域要精耕细作,练就更多“独门绝技”。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统筹优势领域科技创新攻关难点、重点建设项目抢抓自主可控制高点。畅通国家创新要素资源渠道,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产业基础细分领域研发。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四是竞争领域要协同创新,实现集群发展。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集群创新治理机制,搭建综合性产业链供应链集成创新平台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上下游、左右链、前后向的全面协同创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吸引企业“上链”“加群”。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兴重点专业智库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