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中国制造重大项目高质量提速
2023-02-2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中国制造领先全球的速度优势正在新基建、新产业等重大项目中显现出来。无论是大型邮轮的建造,还是算力基础设施的推进,乃至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一大批如火如荼建设的重大项目中,中国速度成为中国制造抢占市场机遇的重要优势,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中国速度的最好注脚,共同构建起的是强大的产业竞争力,探索出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上海:大型邮轮供应链本土化进程提速

  一艘邮轮零部件超过2500万个,供应商超过4000家,邮轮上的管线长度达到数千公里……随着国产邮轮建设稳步推进,与之相关的邮轮供应链本土化进程也受到各方关注。

  记者从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获悉,到2月中旬,国产大型邮轮首制船项目总体进度已超过91%,预计将于2023年底交付。在国产邮轮建造顺利推进的同时,业内人士认为,积极布局邮轮供应链,加快本土化,是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的双赢路径。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大型邮轮。新华社发

  大型邮轮“双轮并造”

  “国产首制邮轮背景工程、内装工程和调试工程齐头并进,项目总体进度已超过91%,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设计、建造、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优化并于2022年8月按期开工。”在近日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举行的邮轮产业规划发布会上,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孙伟说,上海外高桥地区推动邮轮产业发展已取得重大进展,正式迈入大型邮轮的“双轮并造”时代。

  国产首制大型邮轮2019年10月开工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预计今年年中出坞、年底交付,该邮轮总吨位13.55万吨,客房2125间。据悉,由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承担的餐饮及冷库区域背景工程和公共区域电气、通风工程推进顺利,已进入局部修改和试验报验最后冲刺阶段。

  相比于首制船,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总吨位增加了0.67万吨,总长加长了17.4米,客房数量增加了19间,总长达341米,型宽37.2米。

  对于邮轮建造来说,设计是建造的基础。“为了保障首艘和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顺利交付,我们与意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厂组建了中意一体的联合设计团队,承担国产大型邮轮详细设计和配建任务。”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彦国说,这些举措有效确保了船厂的连续开工。

  供应链加快本土化

  在造船业,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大型邮轮一起,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上海外高桥地区(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浦东新区高桥镇、高东镇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大通道交汇点,具备发展邮轮产业的先发优势和良好条件。

  邮轮建造对各方面要求很高。“以内装为例,空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船上的空调需要在抖动的情况下正常工作。此外,邮轮上的管线有几千公里,这对埋线要求特别高,有一处破损,就可能导致全船停电。”浦东新区高东镇党委书记唐颖举了两个例子,让大家对大型邮轮的严苛标准有更深刻的认识。

  邮轮因其特殊性,在动力、推进、轮机、电气、通导等传统的船舶供应链之外,衍生出具有邮轮特色的供应链体系。

  “在欧洲,邮轮产业的本土化率高达80%,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群特征,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形成了多个邮轮产业基地。”汪彦国对记者说。

  以占据邮轮价值总量30%至50%的内装系统为例,中船方面收购了世界一流的邮轮内装企业——德国RM集团,承接了首艘国产大型邮轮1/3的公区内装业务,并积极布局材料、设计和工程服务的本土化。

  2月15日,《外高桥地区邮轮产业发展规划》发布。该规划明确,到2025年,上海外高桥地区初步建成世界级邮轮制造总装基地、服务全国并辐射亚洲的亚太邮轮物供基地;到2035年,形成产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领先、消费资源汇聚的世界级邮轮产业集聚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李慧介绍,优化邮轮产业布局,外高桥将加快建设“一基地三片区”:“一基地”是指在外高桥造船厂基础上,打造外高桥邮轮制造基地;“三片区”是指建设邮轮贸易服务片区、邮轮商务服务片区和邮轮研发服务片区。

  “我们从邮轮制造起步,未来将强化人才培养和规则制定,逐步发展成邮轮产业集群。”唐颖说。

  汪彦国表示,大型邮轮建造这一巨型系统工程,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未来大型邮轮的系统化建造,将大大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并推动设计、研发、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有望实现批量化建造

  为推动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推出了《支持外高桥地区邮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分四个方面共20条政策。一是加快邮轮产业市场主体集聚,支持邮轮研发、设计、航运、总部企业落户。对首次认定、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邮轮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机构,按上一年度研发费加计扣除额的10%,给予25万至500万元一次性资助;二是推动邮轮产业创新发展,给予邮轮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突破项目支持。满足一定条件的,给予邮轮企业设备补贴,给予邮轮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免税;三是推动邮轮产业链价值链提升,鼓励邮轮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建设邮轮智能工厂,支持邮轮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市、区重点邮轮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奖励;四是优化邮轮产业营商环境,支持邮轮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优化邮轮产业用地供给,给予邮轮产业人才贡献奖励,支持跨境职业资格互认。其中,符合条件的航运专门人才,可申办上海常住户口。

  随着一系列技术突破以及支持政策的落地,李慧认为,国产大型邮轮实现批量化、系列化建造指日可待。

  “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产业链,推动企业总部、邮轮运营、邮轮制造等相关业态加快集聚,将邮轮内装产业开放创新中心建设成为世界级邮轮产业创新中心,推动邮轮旅游免税购物等消费新业态发展。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移动的海上城市’在外高桥迎风启航。” 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峰说。(记者 杨有宗 上海报道)

  安徽:新基建新产业“拔节生长”

  江风吹拂,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地一派繁忙景象。阳光照耀下,大桥3号墩主塔呈梯形向天空延伸。在100多米的高空,工人们操作塔吊、泵车,正忙着为主塔塔身浇筑混凝土。

  “我们提前做好人员培训、设备检查工作,开年即开工、开工就大干,确保全年建设任务如期完成。”负责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设管理的宁安铁路公司总经理金武说,大桥为三塔两主跨斜拉桥,目前三座主塔均进入塔柱施工阶段。

  大桥建成后,将在长江两岸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路网布局。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徽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2522公里,居全国前列。2023年,安徽省计划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加快推进合肥至南京至上海高铁、合新高铁、巢马城际铁路等项目,全年铁路计划投资485亿元。

  据悉,国家高速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主通道,目前有“三纵三横”6个通道、10条路网干线经过安徽。江淮大地上路网密布、高铁飞驰。

  除交通领域重大项目加速建设外,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名列其中。2023年新春伊始,在安徽省芜湖市,各类算力基础设施项目正加速推进。

  在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星载液冷大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已投产运营。“项目一期投资约5亿元,今年1月已建成液冷数据中心和液冷技术应用示范点,可以为企业提供算力服务。”安徽星载网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晶晶说,项目开年已获订单5000余万元,很是振奋人心。

  “数据中心是耗电大户,使用液冷技术后,综合能耗将大大降低。”刘晶晶说,今年5月,星载液冷大数据中心项目二期将动工,计划建设机柜生产制造基地和冷却液生产调配基地,致力于打造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算力。

  “算力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底座,芜湖正在积极打造算力中心城市。”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方坚说,作为联通长三角枢纽节点与甘肃、贵州等西部枢纽节点的重要通道,芜湖数据中心集群能促进东西部地区之间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做强数字经济。

  截至目前,芜湖数据中心集群重点推进项目26个,其中已签约项目7个,总投资额2140亿元;已签订框架协议项目7个,重点在谈项目12个。

  除了蓬勃发展的新基建项目,一些重大的产业项目,也在新春“拔节生长”。

  从空中俯瞰,位于安徽合肥的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场,如同一个巨大的圆环。这一占地近20万平方米的测试场中,密布着或笔直或弯曲的道路。这些都是对汽车等产品进行噪声、震动和整车声学测试的测试路。现在,这里有工程机械往来作业。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在这里疾驰,测试各项性能参数。

  自2020年12月大众安徽揭牌以来,这一中外合资的新能源汽车项目稳步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第三家MEB(模块化电驱动平台)工厂,大众安徽MEB工厂目前已全面建成,首款车型将于2023年年底投产;两座供应商园区正在建设中;包括研发测试场在内的大众安徽研发中心分三期建设,占地面积共计43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已竣工;研发测试场于2022年3月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中期竣工。

  “面对未来,机会永远存在,我们很高兴身处高度活跃的中国市场,这里正驱动着全球汽车市场的创新。”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有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大众安徽各大项目顺畅推进。从产业角度看,安徽高端制造业聚集,科创氛围浓厚、人才密集,这为大众安徽长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记者 胡锐 合肥报道)

  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智造”升级

  作为京沈对口合作的重要标杆、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器,记者近日走访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了解到,这里已“带土移植”科技型企业126家,老工业基地铁西区正加速从制造迈向“智造”,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图为辽宁农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展示数据化平台。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2022年,我们企业的营业收入近2亿元,目前我们已围绕东北生猪上下游企业开展了猪场管理、交易、金融等多项服务。”辽宁农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康玉明说。辽宁农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沈阳设立的东北区域总部,随着公司发展不断向好,这里的员工数量不断增加。

  在京沈对口合作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沈阳市铁西区与北京中关村共同规划建设了沈阳中关村项目。记者采访了解到,去年以来,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辽股交挂牌企业6家,2022年企业累计营收约4.78亿元。目前,该中心已聚集了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126家。

  越来越多科技创新型企业选择落户,是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不断升级精准服务的结果。近年来,沈阳市不断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营商环境、产业环境不断向好,产业结构“新陈代谢”明显提速。

  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不断链接资源,优化生态赋能企业成长。“我们一方面致力于加强京沈两地科技、金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努力为中关村创新项目提供创业辅导、融资对接、技术开发等深度服务。”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有关负责人史玉珠说。

  投资升温、项目落地、创新集聚的背后,是地方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2022年,铁西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产业项目“标准地供应+带方案出让+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工程项目审批缩短至90天以内,90%的事项“只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办理。目前,铁西区市场主体已突破17万户。

  “营商环境怎么样,企业感受最直观。如今不仅企业注册更方便了,经营中遇到难题,政府部门都能随时帮忙解决,这种‘管家式’服务让企业心里有底了。”沈阳众劢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颖说。

  走进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三层,沈阳众劢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在工位上忙碌。沈阳众劢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医疗诊疗、医疗管理、医疗服务及相关产品软件及管理平台的研发、销售与运营,其自主研发的中医辅助诊脉系统已在广东、云南等多个省份落地。“最近我们正在和大连一个社区养老机构谈合作,顺利的话,能投放中医辅助诊脉仪器300台左右。”刘颖说。

  按照“复制中关村模式,打造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土壤,培育创新种子”的工作思路,沈阳正致力于构建立足沈阳、面向辽宁、辐射东北的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曾以重工业为主要产业的铁西区,如今新动能日趋强劲。“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更多好企业在沈阳开花结果。”史玉珠说。(记者 于也童 沈阳报道)

版面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页岩气助力川渝打造“气大庆” 深部勘探等短板待补

页岩气助力川渝打造“气大庆” 深部勘探等短板待补

页岩气作为战略资源,其勘探开发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着重要作用。

·红利释放企业受益 用好规则积极融入——RCEP提升外贸企业出海竞争力

“既要管好,又要放活”——上海国资持续推进提质增效

“既要管好,又要放活”——上海国资持续推进提质增效

2023年,中国经济“稳”的基调更加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笃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国有企业新的一年如何发力?工作重点又有哪些变化?

·雄安新区工地忙 央企上演加速度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