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新能源车推动汽车消费大盘稳增长
2022-11-0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进入汽车传统消费旺季,我国汽车市场呈现出不少新亮点:政策的持续推动使新能源汽车消费全面看涨,消费热情的高涨又让新能源汽车市场“水涨船高”,而二手车堵点的打通也使得汽车市场流通更为高效。良性循环的形成使旺季汽车市场更为红火,为汽车消费大盘的稳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手车堵点打通稳住汽车消费大盘

  □记者 刘桃熊 李文哲 石家庄报道

  随着一系列打通二手车市场堵点政策的落地,二手车市场将迎来更为快速的增长表现。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置换购车比例不断上升,意味着二手车市场流通高效也将推动整个汽车消费大盘稳增长。

  打通堵点

  近两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了多项促进二手车行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一套推动行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比如,去年实行的二手车交易登记“跨省通办”、档案转递“电子化”,今年落地的全国取消国五二手车限迁,10月份实施的转移登记单独签注以及核发临时号牌等政策。

  在今年9月份线上召开的2022年中国二手车大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政三说:“经过十余年时间,二手车交易市场迎来了政策环境全面优化和堵点痛点的全面破除。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多达四次对二手车市场发展进行研究和部署,各部门促进汽车消费文件均明确提出畅通二手车循环、取消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二手车行业将逐渐形成高效、畅通、现代化的流通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二级调研员宋英杰介绍,这些政策中关于活跃二手车市场的内容,几乎覆盖了二手车流通的全环节、各领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面取消限迁,促进自由流通;优化交易登记管理,促进高效流通;支持开展经销业务,促进规模发展。

  “到今年10月份,我国二手车全国大流通的政策基础落地完毕,这一套政策组合拳将极大提升我国整个二手车行业的交易范围与匹配效率,二手车交易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瓜子二手车联合创始人王晓宇说,以瓜子平台为例,全国取消国五限迁后,用户在平台上可选车源范围直接扩大了6至10倍。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系列政策举措打通了二手车流通环节的堵点和卡点,为二手车真正实现全国范围流通创造了环境。但是,这也打破了原有传统经营模式,对车商的运营是一个挑战,中大规模车商未来将成为市场主流,而无法适应全新市场环境的车商有可能被淘汰。此外,二手车交易线上电商平台将成为二手车全国流转的产业基础设施,从而迎来更大发展。

  转战线上

  受疫情影响以及新政落地实施,二手车交易从线下转线上将成主流。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显示,二手车经销商以个体商户为主,规模整体偏小,同质化竞争严重,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差。今年以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手车线下市场客流明显减少,车辆物流运输受限,很多车商处于暂停营业或半营业状态,库存压力较大,经营困难。虽然政策环境利好创造了全国流通的大环境,但中小微二手车商自身缺乏投入二手车异地流通产业基建的能力,因而无法进行异地交易、物流、交付、售后等,仅仅依靠本地收售车价差这一单一营收来源,抗风险能力差的状况被再次放大。

  “瓜子二手车这类覆盖全国的电商平台将在全国大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线上全国市场的网络优势,帮助入驻车商实现全国范围收售,加速国内二手车行业向线上化、数字化模式演进,改变二手车只能线下交易的传统模式。” 王晓宇说。

  “当前,二手车行业面临信息不透明、标准不统一、竞争不良性、盈利模式单一四个主要痛点。同时,全面取消限迁、税收公平化,将加快行业优胜劣汰进程,加速跨区域优秀经销商的出现。在新格局下,二手车经销商应从车辆管理和数据录入、金融服务、售后服务、客户流程化服务四大板块着手打造属于二手车的标准体系。” 成都宏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说,为此,公司与平安银行针对二手车交易市场及车商,打造了一个定位于二手车行业淘宝的开放性线上平台——“大盟车”App,重构二手车从收车到交易的全线上二手车生态链,赋能企业做大做强。

  石家庄车友名车老板王少伟几年前入驻某二手车电商平台,借助平台优势,通过精品车薄利多销模式,将车辆销往全国近40个城市。“过去是线下为主,省内买家来市场看车很方便,而卖到省外的占比很小,省外流转主要在车商间进行;如今则可以借助电商平台,通过全国流通实现销量增长。”王少伟说。

  以“旧”促“新”

  肖政三认为,今年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汽车市场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二手车领域,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考验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过,在利好政策支持和行业互助、自助的努力下,下半年二手车市场已出现企稳回升态势,随着10月1日二手车商品属性等各项新的政策措施落地,四季度二手车市场将迎来更为快速的增长。

  “伴随着利好政策刺激和消费信心恢复,被疫情短期抑制的购车需求将逐步释放。二手车消费有望在下半年逐步恢复,在9月至12月的传统销售旺季迎来集中释放,受益于政策红利,今年二手车交易量预计将保持10%以上增幅。”王晓宇说。

  以“旧”促“新”,二手车市场复苏也将带动新车市场稳增长。数据显示,随着居民汽车消费方式变化,首购车用户比例逐年降低,增购和换购比例逐年增加,其中换购占比在2019年已达40%。因此,政策组合拳力促二手车流通的高效畅通,对稳住新车交易规模基本盘、推动整个汽车消费大盘恢复增长、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等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量在2018年到2020年连续三年下降后,2021年首次实现正增长。2022年9月初,该协会披露今年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1至8月份累计销量同比增长0.1%。目前,乘用车零售市场整体已经恢复正增长,但增长势头仍很脆弱,需进一步巩固。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新车市场需求仍需巩固的背景下,进一步加速在新车购车人群中占比超过40%人群的置换效率,是目前整个汽车流通市场的关键点之一。

  “只有二手车流通十分顺畅高效,才能有助于加速置换人群购置新车,以及加速原有车主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置换,进而推动新车消费持续增长。”王晓宇说。

  原材料价格飙升难挡新能源车消费热情

  □记者 吕光一 广州报道

  8月中旬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持续上涨,日均涨幅超过2000元/吨。上海钢联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天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上涨4500元/吨至56.6万元/吨,续创历史新高。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碳酸锂是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在新能源动力电池电芯中的成本占比达15%左右。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发展助推了市场对动力电池原材料需求的爆发,电池级碳酸锂供不应求,导致其价格在短期内暴涨。2020年年初,国内碳酸锂价格约为4万元/吨,2021年年初上涨到约7万元/吨,进入2022年国内市场碳酸锂价格陡然飙升,三月末均价已突破50万元/吨,三年内价格涨超十余倍。

  东亚前海证券分析师李子卓指出,需求错配推动锂价走高。从供给端看,市场供应紧张以及缺矿现象难以缓解;从需求端看,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厂商需求不减,且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旺季的到来,未来需求端有望进一步提升。

  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9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为31.8%。2022年9月,我国锂电池装机量为31.79GWh,环比提升13.52%。

  与此同时,碳酸锂的进口量也在大幅增加。海关总署数据显示,9月我国碳酸锂进口量12526.51吨,同比增长250.97%,环比增长10.90%。1至9月,我国碳酸锂合计进口量10.45万吨,同比增长76.49%。

  然而,碳酸锂的供应缺口可能在未来继续拉大,华西证券分析师晏溶指出,第四季度,国内盐湖因天气原因已经开始减产,而下游新能源厂商仍为年底冲量备货赶工,需求端热度不减反增,供不应求局面将更加严重,预计碳酸锂价格在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将持续上涨。

  从国外供应端看,目前,全球主要的碳酸锂出口国是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前不久,南美三国宣布欲打造“锂业欧佩克”,以提升自身在全球锂资源供应和定价中的主导权。晏溶认为,若“锂三角”协议达成,届时全球锂盐供应增量的释放将进一步减缓,锂盐价格高位运行的时间将进一步后延。

  受碳酸锂价格暴涨影响,新能源产业链几家欢喜几家忧。其中,处于上游的锂矿企业业绩大涨。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天齐锂业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上涨1173.35%达到56.54亿元;融捷股份第三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4611.39%。

  处于产业链中游和下游的动力电池和新能源主机厂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以宁德时代为例,三季度毛利率为19.27%,环比下滑2.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外,盈利难是目前大部分新能源主机厂的普遍困境。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蔚来汽车净亏损25.57亿元,同比增长369.6%;小鹏汽车净亏损27.09亿元,同比增加126.1%;理想汽车净亏损6.41亿元,同比增长172.2%。此轮原材料价格暴涨对主机厂来说将是雪上加霜。

  车企是否会通过提价缓解盈利压力?事实上,2021年以来,新能源主机厂已经掀起几轮涨价潮。据浙商证券统计,今年3月以来,已经有超过30个汽车品牌上调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小鹏、哪吒、零跑、赛力斯等,涨价幅度从1000元至3万多元不等。

  中信建投期货工业品分析师张维鑫指出,在补贴退坡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车企通过上调售价应对高企的成本压力。

  然而,涨价并未消减消费者的购车热情。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至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分别为471.7万辆、45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0%、110%,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面对新一轮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源车企会否掀起新一轮涨价潮,仍是市场所要面对的课题。

  新能源车加速渗透汽车传统消费旺季

  □记者 李唐宁 何丰伦 北京报道

  四季度是汽车传统消费旺季,加之汽车新品和优质供给也在快速推出,同时购置税优惠政策仍在平稳实施期,前端消费、供给改善和政策支撑共同拉动车市不断增长。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车市态势总体良好,四季度零售有望实现同比高增,尤其是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车市场维持了较高的同比增速。东莞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1至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1.2倍和1.1倍。从9月当月车企销量排行来看,比亚迪、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分列前三甲:比亚迪作为全面电动化的传统车企,9月销量突破20万辆,遥遥领先;特斯拉中国9月交付83135辆,创下了特斯拉上海工厂自2019年12月投产以来的全新月交付新纪录。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9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30%,达到31.8%。

  今年四季度,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车企将相继推出主流新能源产品,多款插电式混动车型(含增程式)将上市,包括比亚迪护卫舰07、吉利星越LPHEV、领克09EM-P、长城哈弗H6PHEV、哈弗H-DogPHEV、神兽PHEV、魏牌圆梦、魏牌魏80等多款车型。同时,包括小鹏G9、蔚来ES7、海豹、长安深蓝等优质供给也在快速推出。东方证券研报预计,四季度国内新能源车单月销量将突破70万辆,四季度合计超200万辆,全年达到650万至700万辆。平安证券预计,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680万至700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自主品牌汽车表现优于行业整体表现,其中,新能源车市场表现亮眼,同时其出海趋势明显:9月份,我国汽车出口量再破3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欧洲作为汽车行业高端市场,有望为中国车企提供换道超车的发展机遇。

  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表示,购置税优惠等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汽车销量自6月起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三季度总体呈现淡季不淡态势。在国家稳经济、促消费政策持续带动下,叠加四季度是车市传统消费旺季,汽车产销有望维持较快增长,全年有望实现稳增长目标。同时,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将延续至明年底,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延续良好发展势头。信达证券研报也认为,购置税减半、新能源补贴政策即将到期,有望在11月、12月释放消费需求,“我们预计四季度有望迎来汽车销量的二次上行。”

  从整车企业表现看,板块即将迎来三季报密集披露期,目前,比亚迪、长城汽车已相继披露三季报或业绩预告,数据表现亮眼。其中,比亚迪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51亿至58亿元,同比增长879.4%至1014.6%;长城汽车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2.8亿元,同比增181.3%。对于净利润的增长,长城汽车表示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公司提升产品力,车型盈利能力增加所致。

  而在新能源车概念股中,多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预增。天齐锂业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52亿至169亿元,同比增长27.7倍至30.9倍。公告称,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景气度提升、锂离子电池厂商加速产能扩张、下游正极材料订单回暖等多个积极因素影响,公司主要锂产品销量和售价均明显增长。与新能源车上游原材料相关的龙头股天华超净、江特电机、永兴材料、德方纳米、赣锋锂业等净利润增速均超2倍。

  中银证券朱朋表示,2022年1至8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实现利润总额2265.3亿元,同比增长2.5%,随着车市逐渐回暖,后续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有望持续改善。

  华西证券分析师崔琰表示,展望全年,不确定性在于疫情对需求的扰动,预计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年内需求仍将维持较高景气度,尤其是政策刺激、供给改善和需求提振三者叠加效果明显。当前,政策刺激力度大、延续性强、覆盖面广,考虑今年四季度政策退出前的提前购买因素,预计会驱动汽车销量进一步提升。同时,电动智能化优质供给层出,导致需求增长更为快速,坚定看好变革机遇下的自主品牌崛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产粮大省节粮减损显效 “地趴粮”待治理

产粮大省节粮减损显效 “地趴粮”待治理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收获环节,黑龙江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机收减损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成效。

·育护“农业芯” 打好“翻身仗”

河北国企改革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河北国企改革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目前,河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经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运作方式、专业化竞争优势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至诚无息 博厚悠远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