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产粮大省节粮减损显效 “地趴粮”待治理
“收一亩地坏掉几十斤粮”
2022-11-03 记者 王建 孙晓宇 黄腾 哈尔滨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节粮减损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目前,除个别玉米冬收地块外,产粮大省黑龙江秋收已全面结束。《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收获环节,黑龙江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机收减损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成效。但在储粮环节,部分地区“地趴式”储粮仍较多,易造成虫害霉变,损耗大。须综合施策坚持全链条减损,加大农业机械科研攻关,进一步减少收割环节损失,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耗。

  节粮减损显成效

  粮食损失浪费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仍普遍存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从收获到零售各个环节中,全球范围内粮食损失率高达14%。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尤为重要。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持续抓好机收减损。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去年粮食产量1573.5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1.5%。今年秋收,黑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减损技术规范、加强减损培训、加快机具更新改装、开展损失率检测等多项减损综合措施,机收减损取得明显成效。

  为减少大豆收获损失,今年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为大豆收割机加装了挡泥板、防护网,大豆粒落在地里的情况大幅减少。收获机还加装了扶倒器,有效减少收获中因倒伏造成的损耗。

  “今年我们农场种了20.27万亩大豆,平均亩产为450多斤,收获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每亩就少损失4.5斤大豆,全农场就相当于增产91.2万斤。”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道光说,近年来,通过加大推广机收减损技术,大豆收获损失率从原来3%降到1%。

  减损就是增产。进行田间调查,收集、处理样品,归纳、计算数据……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九分公司,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的工作人员正开展秋粮机收减损检测。他们分别针对各种作物不同收获方式、收获时期、收获条件下的损失率进行对比检测,并分析损失原因,为科学合理制定秋粮机收减损措施提供数据支撑。经初步估算,北大荒集团三大作物机收综合损失率相较去年分别下降0.3个百分点,可减少粮食田间收获损失约1.38亿斤,相当于增加了约13.3万亩耕地的粮食产能。

  在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每个标准高大平房仓都配置了智能化控制系统,相当于在粮仓建了“千里眼”。粮仓内,有高清可视探头和感应器对粮堆内的温度、湿度、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控,显示数据同步传到智慧粮库管理系统平台上,遇到异常情况就能及时发出预警,提醒工作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目前,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100%,标准高大平房仓采用先进的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高效低碳环保,确保储粮环节更安全,损耗更少。

  部分地区农户仍采用“地趴式”储粮

  机收的推广大大减少了粮食损耗,但在储粮环节,部分地区损耗依然不小。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地区仍有不少农户没有储粮设施,粮食收下来后,就往自家院子里或地头一放,俗称“地趴粮”。这种储粮方式如果遇到冷暖天气交替,易造成生霉、腐烂等“坏粮”风险,同时也容易遭受鼠害。

  黑龙江省西部某县种粮大户蒋耀文今年种了510多亩地,其中玉米100多亩,收获的玉米就堆在地头,等到价格合适再卖。“这种‘地趴粮’,损耗确实也不少,老鼠、野鸡都会吃,遇到暖冬容易霉变,发生坏粮情况,一亩地至少损耗几十斤。”蒋耀文说,由于种的面积大,多年来一直这样存放玉米,没有太好的办法,“周边种粮大户大多是‘地趴粮’”。

黑龙江省拜泉县一处农民集中存放粮食的空地。记者 黄腾 摄

  “‘地趴粮’的玉米坏了不少。玉米放到来年一月份以后,气温一上升,就容易‘发烧’(霉变)。”黑龙江省东部某县农民李文富说,因为今年一月份粮食价格不理想,他又把“地趴”的玉米棒脱粒铺到水泥地上,等到二月末才销售出去。“一共收了六七百吨玉米,最后发霉的玉米有10多吨,太可惜了。”

  记者调研了解到,部分产粮大县缺少玉米精深加工企业,粮食本地消化较慢,很多农民需等待外地客商前来收购。一些农户存 “惜售”心理,加之本地粮食烘干能力不足,或出于成本考虑等多种因素,农户选择采用“地趴粮”的方式储存玉米,而这种储存方式则要求机收玉米棒,而不是机收时在田间脱粒。

  “我们现在采用直收脱粒的方式来收获11000多亩玉米。”黑龙江省依兰县达连河镇长兴村诚信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志民说,他们建设了日烘干能力400吨的烘干塔和库容约3万吨的仓库,以提高粮食仓储水平。“收玉米棒的机器糟践粮,容易丢棒,玉米粒也容易在收获过程中迸溅到地上。”对比这两种收获方式的差别,韩志民感慨道。

  在黑龙江,“地趴粮”这种储粮方式依然存在。为了减少农民储粮过程中的损失,前些年,国家粮食部门推出了科学储粮仓项目。黑龙江中良仓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柳芳久说,在当地推广科学储粮仓时,发现由于仓型容量小、性能单一,种粮大户玉米种植面积大,有的几千亩上万亩,投入成本太高,不适应种粮大户的需求,推广效果并不理想。

  须全链条推进粮食减损

  “我们收获时的粮食损失率在百分之六七左右。”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永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说。他们种植了两万亩大豆,损失的粮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等于把一部分收成扔到地里了,实在可惜。

  刘明坤说,大豆收获的时机很重要,由于豆荚日渐干燥,晚收一天,出现炸荚的比例就会更高。收割机一经过,豆子就容易被机械打落到地上,造成损失。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机和农艺没有很好结合。可以探索错时播种、错时收割,使有限的农机在收获高峰期集中作业,发挥最大效能,避免因为延误收割时机造成的粮食损失。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减少不必要浪费,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要在粮食收获、仓储等环节全面推进减损工作,推动粮食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多环节、全链条、系统化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首先,要加大农业机械科研攻关,进一步减少收割环节损失。刘明坤说,尽管机收减损取得成效,但国产农机损耗率仍高于进口农机。比如进口的收割机在收获时会根据收割机的车速实时动态调节拨禾轮的转速,而国产设备拨禾轮的转速是固定的。“车都停了,拨禾轮还在转,把豆荚里的豆子都打落在地上了。”刘明坤说。

  专家建议,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集成平台,充分利用农机农艺融合原理,设计制造能够适应农艺特征的收割机,提高机械结构和工况参数对作物力学的匹配;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机械作用下的黏附、断裂等规律,形成对多种作业工况的调控技术,实现作物收割降损、增效。

  其次,继续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力度。柳芳久建议,减少农民对储粮仓的资金匹配,根据不同区域,建设相适应的粮仓,避免大小不适用问题,并通过粮食部门定向监督,确保“专仓专用”。

  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强节粮减损技术宣传,普及节粮减损知识。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应加大爱粮节粮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安全储粮,给农户传授科学合理的储粮技术,号召全社会形成节粮减损良好风尚,使“减损即增产”的理念深入人心,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损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产粮大省节粮减损显效 “地趴粮”待治理

产粮大省节粮减损显效 “地趴粮”待治理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收获环节,黑龙江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机收减损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成效。

·育护“农业芯” 打好“翻身仗”

河北国企改革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河北国企改革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目前,河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经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运作方式、专业化竞争优势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至诚无息 博厚悠远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