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上海:迈向全球科创中心
2022-10-24 记者 董雪 上海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9月26日,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获批上市。国家药监局表示,这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又迈出一步,对于提升我国医学肿瘤诊疗手段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9月29日,国产大飞机C919取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多篇取得“国际首次”突破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科学》等杂志、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在上海张江诞生……最近一个月,连续有多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上海诞生。

  密集的科创高光时刻表明,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大项目迎难而上

  怎样才能造出一个高端医疗装备的“国产首台”?以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的首台质子治疗系统为例,答案至少是:全国顶尖的医疗机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团队和政府旗下投资平台等多方联手,“十年磨一剑”。

  在肿瘤诊疗手段中,“精准爆破”“深入敌营”的质子治疗代表了放射治疗技术制高点,但由于依赖进口,在我国治疗资源稀缺,且费用高昂,国产化有利于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为肿瘤患者提供可及性更高的先进治疗技术。

  “我们立项之初的目标就是研发出能够临床应用的产品,而不是一个‘纪念品’。”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研制首席科学家、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技术团队攻克了许多难题,在紧凑型同步加速器结构等关键技术上取得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

  勇闯“无人区”,下好“先手棋”。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介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上海的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3个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并加快建设运行,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先后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

  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近十年来,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

  “小块头”生机勃勃

  2022年3月,和元生物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业界称之为“基因治疗第一股”。它与三年来在科创板和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上市的近四成企业有着相同的创新基因:张江药谷平台。

  张江药谷平台是上海专业孵化平台中的代表,聚焦创新药、基因治疗以及高端技术平台领域。在该平台建设的技术服务中心,张江科学城内的企业都可以共享大型检测设备。

  科技初创企业虽然“块头小”,但是生机勃勃,潜力巨大。据介绍,上海正在加速构建“载体链+政策链+服务链+金融链”的双创生态,目前上海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已超500家,孵化服务企业和项目近4万家。举措方面包括依托大平台、大院所等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专业孵化体系,以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强化双创资源和社会力量赋能,以“金融活水”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等。

  让工位“可预约”的工位标牌、可以“共享”的智能储物柜、开门取货即可自动计费的智能零售机、能快速查看使用状态的智能厕卫……张江人工智能岛上的微软实验室展出了琳琅满目的“孵化”产品,诞生三年间,微软实验室通过技术支持、投资渠道对接等方式赋能企业超160家。

  蕴含着创新基因的幼苗,在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1年,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311家增长至逾2万家,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新兴赛道里的“隐形冠军”相继脱颖而出,成为强化上海硬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

  创新“双轮驱动”

  “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的同时,积极探索‘分粮’与‘分地’相结合。”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形象地介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举措,一方面通过明确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的奖酬金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激发科研人员转移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进一步出台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方案。

  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市高校院所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成果47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据徐枫介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了以“科创22条”(《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为总领、“科改25条”(《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为主线、《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为基本保障、各重点领域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协同实施的创新政策体系。

  “从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上海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宏伟目标不断迫近。”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长期跟踪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据他介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从2012年的109分,增长到了2020年的380分,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全国贡献看,上海向长三角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32.5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84.82亿元,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达7.4%。

  从全球影响看,根据2019年至2021年多个全球权威机构发布的排名,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处于全球第8位至第15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

为改变乌梁素海面貌,中建一局从过去单纯的“治湖泊”转变为系统的“治流域”,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

·把“创新战略”导入一线车间——宁波激发民企创新活力观察

重庆国企何以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重庆国企何以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劳动密集型制造变身高端制造,特殊功能单品打破国外垄断,新领域突破推动企业高速增长……

·让每一寸土地充满希望——北大荒绘就智慧秋收图景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