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青海互助县北山林场转型:从“砍树”到“看树”
2021-07-01   记者:李宁 西宁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朝阳初上,董多杰便已收拾整齐,带着保温饭盒和水瓶,和同伴走进山林,开始了一天的森林巡护工作。

  今年55岁的董多杰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的一名管护员。曾经,他是一名拿着斧头、背着锯子、靠伐木为生的“砍树人”。

  2019年,听闻互助县北山林场招聘社会管护员,与木头打了30多年交道的董多杰穿上管护员工作服,从一名“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

  “林子还是这片林子,干的活大不一样了。过去,我用锯和斧头砍树。现在,我用锹和镐种树。”董多杰说,现在每个月工资有2500元,每年收入达3万元。

  “2000年以前,林场靠伐木来养活职工,砍倒的林木当地人用来盖房子,或卖到兰州。”互助县北山林场场长赵昌宏说,“那时,林场每年有约10000立方米林木的砍伐任务。树木价格最高的几年,林场每年伐木收入能达到300万元。”

  1998年,中国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场作为自收自支的单位,木头不让砍伐了,发工资的钱从哪来?人员分流怎么分?”赵昌宏心里打起了鼓,“大量伐木工人由于没有编制,只能回去种田或外出打工。”赵昌宏说。

  打鼓归打鼓,但不能打退堂鼓。2001年,赵昌宏担任北山林场副场长,从曾经指导伐木的检测员变成指导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的技术专家,“林场逐步返聘原本伐木的技术工人回到林区,担任管护员。”

  如今,互助县北山林场每天有610名管护员分班组对1127平方公里的山林进行巡护。“除了一年四季防火外,我们还要防治病虫害和防止盗猎盗伐。”董多杰说。

  没有巡护工作时,董多杰会和同事们进村入户,向老百姓宣传林业政策,倡导生态保护意识,杜绝盗猎盗伐行为。

  董多杰说:“以前村民们会抓山上的野鸡、野兔,通过宣传教育,现在这种现象基本不会出现。”

  “现在环境变好了,野生动物比以前多了不少,2020年,布设在林场的红外相机还拍摄到了雪豹。”再过几年,董多杰就到退休年龄了,他告诉记者,只要能走动,还要义务巡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畅通基层就医“最后一公里”

畅通基层就医“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人口大省四川围绕医疗健康服务的难点、痛点、弱点问题,凝心聚力抓改革。

·用好向西开放“大通道” 陕西外贸企业抢占发展新“赛道”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