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串联激活现代农业规模优势
——四川邮政特色惠农服务新观察
2020-10-16 作者: 记者 谢佼 成都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从清晨七点半到傍晚六点,四川蒙顶山下横山村二组水果专合社的选果车间川流不息,近期这里每天都有十来万个猕猴桃被挑选、清洗、包装,发往全国各地,这是四川邮政助力专合社和果农,在优化物流等多种要素中争得市场先机。

  “单说运费,寄一件3公斤的猕猴桃,一般快递至少收4元,邮政只收2.8元,每年丰收季几十万件下来,省下十几万元运费!更重要是能腾出更优的竞价空间,要不然我们就得愁销路了。”

  说话的是蒙和源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雅安市名山区万古镇横山村村民卢怀超,他扳着指头算账,“通过邮政购买肥料130余吨能省下十几万元,邮储银行给我们贷款200万元用于建设,还有农资农技培训……”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雅安市分公司依托邮政平台优势,联合永丰和食品厂,采用“邮政+生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将脱贫攻坚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多渠道、多措施开展精准扶贫行动,从种植源头到销售环节全面覆盖。

  近年来,四川邮政把服务紧密嵌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架起综合服务的“绿色桥梁”。

  “要擦亮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我们必须要打造具有邮政特色的惠农服务模式,实现地方、企业、合作社、农户互利共赢。”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廖涛说。

  邮政进村:打通物流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坐拥蒙顶山这一知名品牌,作为茶马古道起点之一的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自古就是中国茶文化圣地。然而,这里茶农的茶叶曾经一度卖不出好价钱。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廖涛在雅安市名山区解放村农民合作社茶叶基地调研。

  “以前都是贩子到村里来收鲜茶叶,要压价格,但自己卖又很难解决运输问题。”前新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达伟说。在我国农村地区,快递难以直达村的情况具有普遍性,市场过小,导致村民的农产品经常“贱卖”。

  今年4月,国家邮政局印发《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目标是2021年底全国建制村快递通达率达到80%,2022年底达到95%以上,实现“村村通快递”,打通物流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快递真正下得了乡、进得了村、入得了户?

  一方面,得益于精准脱贫兴建的大量乡村公路,有了硬件;另一方面,还必须得同时补上“软件”。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彦超介绍,四川邮政利用自身服务网络和覆盖面优势,加快布局农村电商寄递网络,优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通过设置到村服务点位,方便农户寄送货品。针对农产品的货品特性,四川邮政还向合作社农户提供专门的包装解决方案。

  在商品寄递上,四川邮政针对不同客群制定了差异化物流方案。如生鲜水果产品,采用“全程冷链+航空邮路运输”,确保中转环节全程优先,保证农产品极鲜入城。目前,全国62个重点城市已经实现了次日达或隔日达,成都地区实现上午发货当日达。

  邮车开进汶川甜樱桃果园。

  如今在名山区前进镇解放村,邮政投递员已实现直接到村服务。“邮政的到村服务点位有六个,还会派人派车去田间地头收货,提供包装、商标打印等配套服务。”蒋达伟说。

  四川邮政渠道部负责人郭嘉介绍,截至目前,四川邮政已经建设邮政服务站2.7万处,乡镇网点覆盖率达100%,还为2562家合作社提供了农产品专项寄递服务。同时,无缝接入了全国3.36万个网点、20万投递人员、3万多条邮路,提供一年365天的不间断服务。

  销售搭台:搭建线上线下多元化渠道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秦巴山区,自古云横岭绝。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镇谷山包村,上千亩翠冠梨树结出累累硕果。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大变模样,但人才的缺乏,让村民们对现代销售还是有些为难。怎么包装?怎么推销?市场怎么开拓?物流怎么运输?都是难题。

  为了将谷山包村的翠冠梨销售出去,通江县邮政分公司成立了惠农项目推广组,组织揽投员们上门服务,并通过邮政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同时销售,让农民不出门就能有订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通江县邮政分公司的揽投员们来到农民身边,手把手地教农民怎么将翠冠梨按重量分装,再套上防挤压的泡沫盒,加入防震网套,小心地放入邮政专用水果箱中,再打包、贴单、发货……

  在达州李子收寄点,邮政工作人员正将新鲜采摘的李子打包封箱。

  仅仅四天,通江县邮政分公司就销售了众森鑫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翠冠梨3200件共计1.6万斤。

  “我们村里的柚子受疫情影响卖不出去,能帮我们卖吗?”达州市达川区渡市镇低基坪村的果农向达州邮政求助。

  白心蜜柚是当地的脱贫农产品,产量本身不大,再加上受疫情影响果商不来收购,柚子销路受阻。达州市邮政分公司及时开辟“绿色通道”,将邮车开进村里,通过“邮乐小店”和邮政自营的“5·1生活馆”线上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销售柚子1万余斤,成功帮助当地农户渡过了难关。

  “邮乐购”站点已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市场。图为村民在石棉县永和乡“邮乐购”站点交寄黄果柑快递。

  线上线下带货,邮政可谓是妙招频出:邮政分销、邮乐购、官微销售平台、员工直播……商品曝光度有效增加,帮助农户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难题”。

  “大家好,我是中国邮政四川分公司副总经理。”“我是汉源县长。”“今天给大家直播汉源甜樱桃和花椒!”今年5月的直播间,汉源特色农产品被两位“新晋重量级主播”代言。产品发展优势、营养价值、储存方法、食用方法一一道来,两小时内,该场直播观看人数达到了112.1万次,收获点赞4108次、留言3884次,预备的3000件汉源甜樱桃被“秒光”。

  “原产地认证+地方邮政+农村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进城,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919电商节”是全国邮政每年都举办的传统活动,2019年“919电商节”实现批销额46.1亿元,农产品零售订单785万单,扶贫农产品261万单;2020年“919电商节”实现零售交易额2000万元,其中农产品交易额1500万元。

  融资牵线:发挥邮政集团协同优势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雅安市名山区万古镇安吉村村民代勇今年想把猕猴桃种植面积发展成20亩,但他和合作社都遇到了扩建的资金难题。

  了解情况后,邮储银行雅安市名山区支行组织专员上门服务。代勇通过合作社向邮储银行申请下来15万元的无抵押贷款,蒙和源合作社也获批了200万的极速贷款,整个办理流程仅用了10分钟。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蜀邮电商贷、家庭农场贷款、乡村振兴贷、网贷通线上小额贷款……各种类型的利率优惠贷款能够满足农民不同的需求。只要在网点或手机银行APP申请,就会有工作人员进行快速审核,全流程线上操作,最快三分钟实现最高500万元的放款。截至今年8月底,四川邮政惠农合作项目已累计向980家合作社发放贷款5.12亿元,为1300家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了简易险、车险等保险服务。

  四川邮政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和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惠农合作项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中邮保险四川分公司、中邮证券四川分公司的协同优势,推进多业态融合。

  这种协同打通了农户信息资源的分割,形成脚步上的联动、数据上的联通和服务上的联合。各涉农项目共同走访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多角度了解农业经营单位的运营情况,“全包围”式地提供信贷、保险等综合金融配套服务,解决“融资难”。

  农技农资:助力农产品供给侧升级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

  种茶难,现代标准种茶尤难。

  前新合作社的茶园在名山区前进镇、红星镇、百丈镇都有覆盖,总范围达20000亩,这么大面积的茶园,科学的种植技术如何运用进去呢?这是困扰蒋达伟理事长的难题。

  为此,四川邮政联合当地农业部门和四川农业大学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技术培训和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方案,帮助合作社实现产品提质提量。针对极端天气、肥害药害、病虫暴发等异常现象,四川邮政联合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实时监测,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

  “与邮政合作两年多来,农技服务、农资配套、土地如何翻耕、茶叶如何修剪施肥和打药,邮政全都帮我们解决了。”蒋达伟兴奋地说,“老百姓采摘鲜叶,合作社集中加工,品质有保障,邮政予以授权品牌标识,这样的茶叶可以提升溢价3%到5%。”

  在达州,当地的青花椒种植合作社引入了达州邮政为他们提供的无人机喷药技术。正在花椒地里指导喷洒的一位技术人员对我们说,“一架无人机飞防喷洒一亩地仅需两分钟,将农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飞防雾化效果出色,解决了人工喷洒导致的作物受药不均问题,更有效地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对土地的损害。”

  四川邮政各地市州分公司还积极开展低价农资下乡服务,在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技术人员为农户检测土壤并推荐合适肥料。如何补充缺失的土壤元素、种植更好的农产品,成为农民热议的话题。

  在川蜀大地,四川邮政依托极具邮政特色的惠农措施,积极发挥邮政商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综合优势,为破解农村、农民、农业遇到的融资难、销售难、物流难问题,提供了一条快捷解决途径。下一步,四川邮政将进一步加强打造“邮政+合作社”生态圈,让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服务深入到每一个乡村院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烂尾住宅“悬而未决”成民生之痛

烂尾住宅“悬而未决”成民生之痛

记者走访发现,烂尾住宅项目已成为地方民生之痛。加之受今年疫情影响,部分业主租房、生活开销压力陡增,一些业主与项目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矛盾不断加剧。

·长租公寓连环“爆雷”深陷信用危机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