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显现能源产业引领之势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中国显现能源产业引领之势
2020-08-17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技术创新之下,中国在能源产业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引领之势正在显现。无论是从产业链还是从技术创新来看,中国都保持着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能源装备、技术和服务也在加速“走出去”。特别是在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很多核心技术都是由中国企业首先推出或投入大规模使用,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

  中企承建的阿根廷最大光伏发电项目——高查瑞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新华社发

  中国新能源“风”“光”走出去

  □记者 王默玲 上海报道

  安装有36台2.5MW智能风机的墨西哥半岛风电场于7月底正式投入运营,这一位于古玛雅文化摇篮之一的尤卡坦半岛上的风电场,是中国企业远景能源在墨西哥的第二个并网风电项目。“半岛风电场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超过3亿千瓦时,将降低当地居民的用电成本。”尤卡坦半岛能源部负责人胡安·卡洛斯·韦加·米尔克说。

  今年5月,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全球风电市场-供应侧报告2019》显示,2019年全球风机制造商前十五强中,有八家中国企业。从2019年全球光伏企业的营业收入统计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占据前十中的七个席位。

  2020年以来,尽管受到不断升级的全球竞争格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的风电、光伏企业仍未动摇出海的决心,正在用“新”的面貌,步步踏稳国际新能源市场。

  技术实力领跑全球

  拥有可再生、永久性、零排放、绿色清洁、资源充足等特性的太阳能与风能,正成为中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9年我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1GW,累计光伏并网装机量达到204.3GW,新增和累计光伏装机容量仍继续保持全球第一。2019年全年光伏发电量224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3%,占我国全年总发电量的3.1%,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而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风电发电量4057亿千瓦时,首次突破400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5.5%。

  英国独立智库Ember于今年3月发布的《全球电力行业回顾2020》的报告中也显示,2019年全球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长了15%,在全球四大光伏风能主要发展地区中,中国的增速最快,达到16%。

  从产业链来看,中国新能源居全球领导地位。据中国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介绍,在光伏行业,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从上游材料到中游组件再到下游电站投资能力的国家。中国企业拥有全球60%到70%的光伏产业链资源,是全球发展新能源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此外,中国风电产业具有全球40%的产业链资源。

  从技术创新来看,我国也保持着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光伏行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电池片产量达到59GW,同比增长15.7%。其中,PERC黑硅多晶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0.6%,PERC单晶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为22.4%至22.5%,最高量产效率接近23%,皆属于全球领先水平。在风电行业,我国在大容量机组研发,长叶片、高塔架应用等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实力领跑全球”——日本媒体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十多年来,光伏、风能行业的很多核心技术都是由中国企业首先推出或投入大规模使用,中国愈发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

  “新”面貌踏稳国际市场

  据了解,此次投运的远景能源墨西哥半岛风电场项目前期也经历了激烈的角逐,全球上百家风电企业、近500份项目提案参与投标。远景能源相关人员认为,中国风电企业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还在于“新技术”,此次并网的2.5MW智能风机能适应当地极端温度、盐度和湿度,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确保风机始终运行在最佳工况、最大限度地优化电能产出。

  技术创新之下,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引领之势正在显现。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占据全球风电市场半壁江山,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为28.9GW,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26.2G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7GW,在全球市场占比48%。

  发展也促成“新转型”,一些具有丰富海外建设经验的中国企业也正在迎“风”向“光”。今年7月,上海电气新能源公司在沪正式挂牌成立,不久之后,其便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签约,联手成为迪拜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五期900MW独立发电项目的总承包方。

  据了解,太阳能公园项目是迪拜“清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装机容量达到5GW,是阿联酋已生效的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工程。转型新能源后迅速投入全球市场,对此,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建华表示,太阳能发电在全球方兴未艾,项目成功签约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说明上海制造的能力已得到国际认可。

  随着中国新能源企业对于海外市场的开拓与深耕,商业“新模式”也为其向前跨进提质增速。此前,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宣布与另类资产管理公司TPG集团旗下睿思基金签署总交易金额约7亿美元的项目合同,其中包含35个海外光伏电站项目,总规模近1GW,分布在欧洲和拉美地区。

  据天合光能介绍,这是迄今为止其海外电站业务签下的最大金额的项目出售合同,这一在境外率先实现项目包整体批量出售的突破,迈出了光伏企业海外项目开发新商业模式的重要一步。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9》提到,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为重点,加快能源设施互联互通,抓好重大标志性合作项目,推动能源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而当下,中国的绿色能源企业也正在用新技术、新转型、新模式,跑稳国际市场。

  直面挑战无惧冲击

  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向主力能源发展的进程中,仍面临着电网消纳空间限制、电网协同稳定性不足、和其他传统能源的竞争,以及电力体制改革有待突破等问题,中国新能源产业仍面临各方挑战。

  在刚刚落幕的“SNEC第十四届(2020)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暨论坛”上,新能源的从业者也在共同探讨新时代下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机遇。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光伏产业即将面临“二次起跳”的机遇,全产业链必须戮力同心,从“单一竞争”走向“链群竞争”。当前,光伏发电的经济性与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需求全球共振,装机规模必将再攀新高。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面对如此严峻的困难和挑战,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良好,显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的持续发展能力。”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光伏发电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正在加速,中国光伏行业在上、中、下游产业链都走到了世界领军者的位置,要为全世界向无碳能源转型作出领军者的贡献。

 

  我国第四大水电站创造多项世界之最

  □记者 浦超 姚兵 昆明报道

  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巨型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近日通过第三阶段蓄水至965米验收,该电站8月中旬将蓄水至水位958米,8月下旬蓄水至水位965米。这个巨型水电站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成为我国水电站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工程。

  “最薄”特高拱坝兼顾经济安全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和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交界,在陡峭的峡谷中,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大坝稳稳“镶嵌”在两岸峭壁之间。

  三峡集团乌东德工程建设部主任杨宗立介绍,乌东德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梯级电站的第一级,2015年12月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200亿元。该电站是“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和促进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工程。

  6月29日,乌东德水电站首批两台机组顺利投产发电。7月11日和13日,乌东德水电站第三台、第四台机组投产发电。水电站全部12台机组计划于2021年7月前全部建成投产。

  据介绍,乌东德大坝坝顶海拔高程为988米,最大坝高达270米,坝顶弧长326.95米,坝底厚度51.41米。拱坝的厚薄通常以坝底厚度和最大坝高之比,即厚高比来衡量。乌东德水电站大坝的厚高比为0.19,是目前世界上建成的最薄的300米级特高拱坝。

  大坝挡水形成的水库正常蓄水位为975米,对应库容58.63亿立方米。薄薄的拱坝需要挡住库水水体形成的809万吨推力,这给设计和建设都带来严峻考验。

  拱坝通过向上游方向突出而呈拱形,将水的推力转为对两侧河岸的压力。乌东德大坝不但在水平方向上弯曲,垂直方向上也是弯曲的,这样的坝型被称为双曲拱坝,可以大幅减少建材耗费。为了应对复杂的地质环境,工程师们提出“静力设计、动力调整”的设计思想,在不考虑地震可能的静力条件下选出基本体形,再根据地震动力条件开展优化。最终混凝土量仅增加3.1%,大坝设计地震最大拉应力降低达32%,有效兼顾了经济和安全。

  打破大体积混凝土“无坝不裂”魔咒

  乌东德水电站大坝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大坝。建造过程中使用了许多原创性的新技术,其中包括全生命周期应用大坝智能建造系统,实现了“在线采集、后台处理、智能操作、预警控制”的智能生产管控,展示了中国筑坝技术智能建造的最高水准。

  对大坝建设而言,预防裂缝是重中之重。裂缝不但会破坏大坝结构,严重时还可能会漏水甚至导致大坝溃决。越薄的大坝,裂缝潜在危害就越大。混凝土在浇筑硬化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不同位置温度不同,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就很容易形成裂缝。加之乌东德水电站所在的干热河谷大风频繁、日照强烈,混凝土温控防裂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解决混凝土温控防裂这一世界级难题,乌东德大坝采用了低热水泥。低热水泥发热量低,能显著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有效防止大坝温度裂缝发生。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全坝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来建设300米级特高拱坝。通过采用智能建造技术,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实现混凝土施工过程管控智能化,有效防止裂缝产生,确保大坝混凝土施工优质高效。

  “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建设代表着中国筑坝技术的先进水平,全坝应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开创世界先河,智能通水、智能灌浆、智能喷雾等一批自主创新的智能化成果实施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特高拱坝优质高效均衡快速上升,实现了大坝工程安全优质高效建设和全生命期价值创造的目标。”乌东德工程建设部技术部工程师刘科介绍。

  自2017年3月16日开工浇筑,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混凝土浇筑历时3年零3个月,浇筑总量270余万立方米,创下单个坝段年上升高度122米的行业最高纪录,未出现一条裂缝,打破了过去大体积混凝土“无坝不裂”的魔咒。

  近30层楼高主厂房破世界纪录

  为了容纳水电站主要发电设备——水轮发电机组,施工人员在山体中开挖了长333米、宽32.5米、高89.8米的巨大主厂房。光是高度就相当于近30层的高楼,这一高度打破了地下电站主厂房开挖高度的世界纪录。

  乌东德水电站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具防洪、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航运等综合效益。作为“西电东送”战略的骨干电源,水电站共安装12台单机容量8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

  乌东德工程建设部介绍,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达到85万千瓦,这是全球首例,仅次于正在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的100万千瓦。理论上,如果满负荷运行,一台机组就能满足大约1000万居民的生活用电所需。乌东德水电站平均年发电量预计为389.1亿千瓦时,差不多相当于北京全社会年用电量的三分之一。每年能够节约标准煤1220万吨,相当于24.4个年产50万吨的中型煤矿的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0.4万吨,相当于种植8.5万公顷的阔叶林。

  乌东德水电站12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后,将成为南方电网供电范围内调管的最大水电站,产生的巨大电流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粤港澳大湾区,为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能源保障。

 

  世界级“海上油气工厂”中国造

  □记者 陈威华 赵焱 里约热内卢报道

  当地时间6月25日下午6点25分,在距离巴西里约热内卢不远的外海,一座庞大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上喷射出熊熊火焰。对于中国海洋石油工程事业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这意味着历经5年艰辛历程,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油)旗下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工程)总承包的巴西石油公司(巴油)大型海上油气生产基地项目——FPSOP70和此前已经交付的P67两座“姊妹船”均实现投产。

  FPSO是当今海上油气田开发的主流生产装置,能够对海上原油天然气进行初步加工、储存和外输,是集人员居住与生产指挥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海上油气生产基地,被称为“海上油气处理厂”。

  作为世界级的“海上油气工厂”,由海油工程交付给巴油的FPSOP67和P70均服役于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油田,最大排水量均达35万吨,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由于之前承建P67和P70的巴西承包商因故无法继续,2015年5月,海油工程与巴油签订转让合同,承接剩余约15%的设计、采办工作,约60%的建造工作,以及100%的集成、连接、调试和移交工作。

  5年里,海油工程组织近千人的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克服了集成化程度高、工程工作量大、项目周期紧张等困难,先后完成190多项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

  “一开始,我们觉得这个项目不难,但实践证明,由于缺乏接手‘二手项目’以及与巴油合作的经验,我们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海油工程巴油FPSO项目总经理陶付文说,后来经过不断互相熟悉、磨合,项目进展渐入佳境。

  今年初,P70如期从国内造船厂抵达巴西,准备交付给巴油,却遇到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的突发状况,工程陷入停滞。为保障顺利交付,海油工程项目组采用分段运输方式,终于确保所需材料及时抵达现场。

  巴油P70项目负责人佩德罗萨说:“海油工程尽最大努力,在巴西暴发疫情之前,提前把材料运到巴西,为项目顺利复工和实现首油投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油工程总承包的巴油FPSO项目,是该企业在南美的破冰之旅,最终在南美市场成功打造了“中国制造”的响亮品牌。

  海油工程董事长于毅表示:“海油工程作为国内海洋石油开发的主力军,将深水化、国际化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巴油的这两座FPSO与海油的战略不谋而合。”

  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P67、P70两座世界级“海上油气工厂”的交付和投产,标志着中国在超大型FPSO领域的自主建造和集成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为中巴两国拓展能源领域战略合作搭建了友谊桥梁,也为公司发力高端海洋工程建设、开拓国际海工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国际舞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全环节存堵点 高端医疗设备创新面临数道“坎”

全环节存堵点 高端医疗设备创新面临数道“坎”

多地医疗器械企业普遍反映,从产品研发、临床试验、注册审评到医院采购整个环节依然存在诸多堵点,制约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与进口产品抢占市场。

·珠三角制造业破“疫”前行突出重围

“西光所模式”C位力挺硬科技

“西光所模式”C位力挺硬科技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要与西安高新区一体化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拥有百亿元甚至千亿元产值的硬科技转化平台,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助力。

·航天科技五院:“中国坐标”闪耀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