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新型农民”洪水后抢回农时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科技助力“新型农民”洪水后抢回农时
2020-08-11 作者: 记者 马姝瑞 合肥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长江南岸支流漳河岸边的千余亩稻田里,25岁的奚伟刚刚完成了推迟近一个月的“烤田”工作,尽管受洪水影响,但在一系列高科技装备的帮助下,他所负责管理的稻田还是尽可能地抢回了农时。

  “水稻到了特定的生长时期需要将田块里的水全部排干,让阳光充分晒干稻田,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让稻苗的根系扎得更深。”奚伟说。

  总面积1300亩、核心区面积288亩的这块“大田”,是中联重科旗下子公司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徽省芜湖市的智慧农业示范项目,计划明年扩展到万亩以上。

  芜湖在明代中后期就是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芜湖米市在近代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米粮集散地之一。

  今年入梅以来,这座“鱼米之乡”遭遇了罕见持续强降雨的袭击,农作物受灾严重。

  “我们的稻田排水是要进入泊口河和峨溪河,这两条小河属于漳河支流,而漳河是长江支流,在长江干支流水位居高不下的状态下,稻田就无法排水。”奚伟说。

  7月底,长江芜湖段水位渐退,稻田终于可以自然排水,持续7天的“烤田”顺利完成,但奚伟并没有松口气,他还需要借助科技设施,将水稻的田间管理做得更为“考究”。

  “就拿田间水分管理来说,水稻田块需要干湿交替。有的田块可能还需要二次烤田。”奚伟告诉记者,如何调节干湿,就需要借助稻田中安装的30多个水分传感器来做出精确判断。

  经历过洪涝灾害的稻田,水稻密度较大、抗倒性较差、病虫害风险也会升高,这即使是对从事智慧农业示范项目的“新型农民”而言,也是一次挑战,但奚伟的信心显然很足。

  “全程信息化驱动种植水稻,是我们这片稻田最大的特色,气象站、土壤墒情仪、虫情灯、地面物联网设备,都是对抗天灾、降低损失的利器。”奚伟说。

  尽管遭遇了强降雨和洪水的侵袭,但这一季水稻常规粳稻亩产1200斤、常规籼稻亩产800斤、杂交稻亩产1400斤的目标并没有改变。

  水稻要高产,对地平的要求很高。“在播种前整理土地时,我们动用了联适导航卫星平地设备,由卫星设定海拔高度,再进行操作,每块稻田地平高低误差不超过3厘米,这在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奚伟指着一块稻田自信地说。

  此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也专门下发了《灾后农作物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基层恢复生产,通过查苗补苗、增施速效肥等,减少损失。

  “与以往面对洪灾时相比,如今农田的安全系数更高,排灌等农田水利设施也更完善,农业的抗灾能力不可同日而语,我有信心依然能有好收成。”奚伟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珠三角制造业破“疫”前行突出重围

珠三角制造业破“疫”前行突出重围

遭遇了物流受阻、订单锐减等诸多困难后,珠三角企业想出了多种办法突围。多项经济指标的好转,揭示着珠三角制造业扛过疫情风险高危时期,逐步重回正轨。

·逃犯变身“副会长” 组织跨境赌博“围猎”企业家

“高精尖特”动能加速释放

“高精尖特”动能加速释放

近年来,在新兴工业大省河南,一批制造业国企不断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地延伸,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稳。

·汾西重工“跨界”改革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