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医卫合作造福更多老挝人民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中老医卫合作造福更多老挝人民
2019-12-10 作者: 记者 姚兵 字强 昆明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老挝琅勃拉邦省医院理疗中心主任捞·斯索巴在中国云南学习中医一个多月后,不仅学会了如何把针灸和中药结合起来使用,还掌握了不少汉语词汇。

  捞·斯索巴在老挝从事传统医学32年,长期给腰腿疼痛、面瘫、中风、肌肉萎缩等患者做理疗。虽然老挝也有扎针、电疗、按摩、推拿,但跟中国的治疗方法不太一样。

  2005年,她来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一年中,她学会了一些基本的针灸疗法。回国后,她把针灸运用在日常治疗中,因效果好而受到患者喜欢。通过她传帮带,琅勃拉邦省医院理疗中心已有3人会用针灸。

  今年10月26日,捞·斯索巴再次来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学习,与她一同前来的还有9名老挝医护人员。他们要在云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学习,主要培训领域为中医、血透、急诊内科、护理、超声检查、检验、普通外科手术、麻醉等。

  来中国参加医学培训,语言是最大的障碍。“第一次来的时候没什么基础,交流起来非常困难。这次好多了,我能用简单的中文跟老师沟通,一些专业术语就借助手机翻译。”捞·斯索巴说,“虽然我们语言不同,但我们的文化相通、心灵相通。”

  比起捞·斯索巴,琅勃拉邦省医院肾内科医生耶捞·托的中文基础要好很多。2009年,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耶捞·托考取了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学专业,毕业后回到老挝工作。

  耶捞·托说,以前老挝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家人看病很不方便,于是他决定学医,而与老挝接壤的中国成了他留学的首选地。“这几年,老挝的医疗基础设施逐渐改善、医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这与中国这个好邻居的援助是分不开的。”耶捞·托用流利的中文说。

  目前,耶捞·托正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学习血液透析过程中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特殊病例,手术观摩、模拟手术操作等。“我有一对一的带教老师,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让我学到了更多技能。”耶捞·托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是国际救援定点医院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单位,承担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家的医院管理及医务人员进修培训服务。自2018年5月以来,琅勃拉邦省医院已有20多名医护人员来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研修。

  同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还派出医疗队到琅勃拉邦省医院开展义诊和技能培训,过去一年多以来,培训了330多名老挝医务人员,并在当地为20名贫困患者免费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成功率达100%,让老挝患者体验到了先进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

  而这只是中老医疗卫生合作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以来,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主导下,由云南相关部门和机构具体实施中国—东盟“10+1”机制下的中老边境5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建设项目、中老越缅边境地区传染病联防联控项目,大力推动了两国医院间的交流与合作。

  老挝老中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肯通·西苏翁日前在昆明举行的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第十次会议发言指出,2016年以来,云南省相关医疗机构赴老挝琅勃拉邦省等地开展“光明行”活动,受到老挝政府和眼疾患者的高度认可。此外,老挝琅南塔省与丰沙里省和云南省开展合作,致力于提升医疗质量,开展医学人才培养、疾病防控合作等。

  “中老医疗卫生合作硕果累累,造福了越来越多的老挝患者。”耶捞·托说,未来有机会的话他还想继续到中国的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高价厕所”变“仓房” “方便”为何不方便

“高价厕所”变“仓房” “方便”为何不方便

“村里去年给改造了厕所,看上去都挺好,可家里一年也用不上一次。”陈福胜说,他家住在地势较高的村北,水压较小,水冲式马桶压根用不成,只好把厕所当仓库。

·供过于求 多地写字楼空置率创新高

全面智能化 中国铁路再奏领跑强音

全面智能化 中国铁路再奏领跑强音

京张高铁开启了世界智能高铁的先河,成为中国铁路从“落后”走向“引领”的见证。

·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