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大企业集团观点碰撞 引起业界广泛共鸣
2019-09-12 作者: 来源: 泰达汽车论坛

2019年8月30日~9月1日,以推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的汽车行业顶级盛会——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成功召开。会上七大企业集团高层领导就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观点碰撞,在业界引起广泛共鸣。

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承受煎熬 方能迎来黎明的曙光

汽车产业是强周期的行业,对于中国来说连续28年的增长,今年遇到了挑战,但是对于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来看,从来都没有如此长周期、一成不变的增长。因此,面临经济调整过程当中中国汽车产业的这种回调,我认为是汽车产业本身规律始然。我的体会是这不仅是个拐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为了应对中国甚至于全球汽车产业当下的挑战,坚守、专注、创变是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历经风雨,才能够承受这种煎熬,迎来黎明的曙光。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高增长时代已告结束 中国汽车正进入新阶段

 

2018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遭遇到了挫折,冬天来了,行业压力加大。可以说高速发展、快速发展的增长时代已告结束,中国汽车正在进入全面调整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中国汽车进入竞争白热化的成熟阶段。二是中国汽车进入全面开放期,价格下压仍将继续。从目前来看,合资品牌在中国工厂的投入回报率整体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合资产品在国内仍然有较大的空间,并将进一步传导到中国品牌,国内汽车竞争压力将长期存在。三是中国汽车企业进入增长的波动期,调整之下风险加大。从国外企业的发展来看,日本和韩国汽车销量首次负增长到销量恢复用了四到五年的时间,而且逐步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中国汽车也将经历一个四到五年的平台期,调整之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机会和风险都会明显的增大。四是中国汽车进入技术的突破期。当今汽车领域最大的变革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关键发展、汽车新技术的竞争整装待发,在这个黎明前的转折点,唯有广泛合作才能开拓新未来。

 

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车市寒冬 谋新求变是当务之急

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一百多年来深刻变革,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甚至负增长,中国汽车品牌不但要面临传统燃油汽车升级的压力,还要面临其他诸多挑战,另外,产品、技术、品牌升级与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巨大资源投入矛盾凸显。江淮汽车的发展也深受影响,因此谋新求变成为当务之急。

华晨汽车董事长阎秉哲:开放合作是汽车产业发展共赢的必由之路

 

汽车产业既是资金密集型也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既连接着生产端,又连接着消费端,拉动作用之大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使企业从研发、应用到服务形成了完整链条。在共享化、个性化的市场消费新理念的驱动下,产品竞争已经从单体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升级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技术环境和消费环境下,任何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如果离开了开放合作,必将是寸步难行。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刘波:合资或自主 都要形成核心竞争力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28年来的首跌,延续至今已经连续13个月下降,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我们看到,市场竞争环境恶劣的时候,中国品牌的市占率也在不断地下降,这说明品牌抗风险能力以及产品力、品牌力包括基础技术的抵御能力有待加强。此外,TOP10集团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达到89.4%,排名后面的86%的汽车集团只占据了1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表明在产业淘汰不断加速的当下,小规模和弱势品牌是无法支撑这种竞争的。我们认为无论是合资还是自主,或者是新的造车势力,只要未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都将会被淘汰。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李少:合资合作和自主创新并举 是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实施合资合作,为我国汽车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价廉的汽车产品,替代了进口汽车,催生了大批汽车品牌。迄今为止,我国的中外合资企业其技术、产品主要依靠外方伙伴,中方的合作伙伴在合资公司里的话语权是有限的,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高效的发展方式是要合资合作和自主创新、齐头并进,两条腿同时走路。既不能完全依赖引进来,也不能够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创新。应该坚持以开放、创新的思维优势互补、加速进步、谋求合作共赢。

 

本田技研(中国)执行副总经理長谷川 祐介:汽车行业正面临新起点

我认为汽车行业现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不是一个拐点,而是汽车行业进入了新的起点。电动汽车的发展、汽车共享业务的逐步扩展、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等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电改红利释放 新兴产业用电增长明显

电改红利释放 新兴产业用电增长明显

随着各地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电力交易模式日益多样化,电改红利不断释放,企业电费支付负担有所减轻。

·“换锚”进行时:银行定价能力面临大考

央企上市公司交出半年“成绩单”

央企上市公司交出半年“成绩单”

据统计,373家央企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11.64%。

·从坦赞铁路驶上“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