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年赶超追越 浏阳河畔唱新歌
“湘东明珠”以改革开放力度刷新县域发展高度
2019-01-04 作者: 记者 刘良恒/长沙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浏阳河畔、罗霄山中崛起的浏阳主城区。(邓霞霖 摄)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一曲经典名歌《浏阳河》,被国人代代传唱。

  湘赣边上的浏阳,位于浏阳河畔、罗霄山中,因为这首歌而家喻户晓。过去的浏阳,作为革命老区,由于大山阻隔,长期封闭、落后、贫穷,远不如《浏阳河》歌中表达的那般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乘着市场经济的东风,浏阳人踏上了赶超追越的征程。如今的浏阳,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65.1亿元,2018年预计增长10%,2018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3亿元,早已发展成经济腾飞、百姓幸福、生态优美的“湘东明珠”。

  “40年跨越赶超、加速崛起,浏阳始终坚持向改革要红利、向开放要动力,以改革开放的力度刷新县域发展的高度。”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黎春秋表示。

  “无改革,不浏阳”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浏阳开始大规模铺开城市建设。然而政府包揽的老办法,让许多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进展十分缓慢。

  1992年,一场在湖南史无前例的拍卖竞买会在老浏阳县政府举行,公开拍卖的是浏阳县城圭斋东路两旁地段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这一创举引入了大量社会资本,让圭斋东路得以成功开发,敲响了三湘土地拍卖第一锣。

  如今,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浏阳承担了包括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内的“三块地”改革试点工作。

  集体土地入市作价入股,农民可当股东享分红;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迁居农民也能买地建新房……通过这些“土改”新政,浏阳农村土地资源被有效激活、土地身价水涨船高,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

  永安镇西湖潭村有一块354亩的闲置土地,大部分是荒山和缓坡,原本,囿于土地性质,不能搞开发,只好以每亩45元一年的租金流转给花木老板种些花草。2017年浏阳市大胆尝试“建设权证”改革改变了这个状况。

  西湖潭村村委会主任潘立告诉记者,当时,浏阳星辰商业有限公司计划在永安镇打造一个家具制造产业聚集区,需用地三四百亩。通过土地入市、农民入股,西湖潭村354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挂牌出让,星辰公司依法依规摘牌,村级合作社代表西湖潭村村民以摘牌价入股该公司,占公司股权的10%。每亩地年均可获得8000元分红,354亩地,一年分红就是283万元。

  浏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实施,不仅解决了产业项目“地从哪里来”、农民“钱从哪里来”等等问题,更形成17项制度成果,为国家改革提供了“浏阳方案”。

  截至目前,浏阳已成功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04宗,面积1696.63亩,成交总价款2.27亿元。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也为农房抵押贷款带来红利,全市共发放农房抵押贷款44.4亿元,惠及农户3.9万户。

  与此同时,浏阳围绕建设体制机制最活、办事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的县(市)目标,不断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

  2017年,浏阳在湖南率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浏阳市编办主任张之俭介绍,截至目前,浏阳公布1158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基本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上一张网、只拨一个号、最多跑一次”。

  此外,浏阳还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核准类项目从立项(核准)到施工许可压缩至30个工作日和25个工作日、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

  “无改革,不浏阳。”正是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浏阳形成了“改革集群”,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动力,释放了活力。

  打通天险,开放兴市

  曾经,大山阻隔,进出不易,连通浏阳和长沙的319国道斗折蛇行,开车单程走一趟,在路上至少要颠簸3个多小时。

  1993年,面对区位偏远、交通闭塞的发展瓶颈,浏阳开创全省“国道县修”先例。

  打通天险蕉溪岭,劈开百余座山,浏阳人沿着319国道易地兴建全长近33公里的浏永公路,贯通了当时湖南省第一长、全国第二长的隧道——蕉溪岭隧道,打开了“浏阳大门”。

  浏阳市公路管理局隧道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吴光高介绍,浏阳当时几乎人人参与,买政府债券集资、捐赠一个月工资、“民工建勤”、争取上级资金……在只有1万元启动资金的情况下,浏阳人硬是克服了巨大财政压力,仅用时3年,就实现了浏永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将浏阳至长沙的路程缩短了17公里,通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

  1997年5月8日上午,在一块刚平整的黄土地上,浏阳工业小区(现名浏阳经开区)奠基仪式举行。现场几张借来的长条桌拼在一起,铺上地毯,就成了主席台。

  截至目前,浏阳经开区建成区超过18平方公里,各类注册企业有1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高达90%以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

  蓝思科技2006年落户浏阳经开区,边建设边投产,“两个月建一个工厂、一年新建一个工业园”。“这里有开门迎客的诚心,有全心全意热忱服务的真心,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决心,他们感动了我。”回忆起当年落户浏阳的情况,蓝思科技创始人说。

  与之相邻的浏阳高新区,也从一片荒山与农田成为厂房林立、大道通衢的现代化园区,崛起于浏阳北大门。15年间,园区快速发展,从“制造”到“智造”,从制造产业基地到浏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不断升级。

  如今,浏阳高新区初步构建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再制造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格局,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再制造、碳基材料等重点产业链。

  经过浏阳人20余年苦心经营,浏阳经开区、高新区、两型产业园区不断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健康食品4大产业蓬勃发展,8家企业先后成功上市。

  为了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浏阳2013年就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具体政策措施38条。全市各级各部门负责人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面临的资金、用地、用工等难题。

  近年来,面对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的巨大挑战,浏阳贯彻湖南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狠抓产业链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产值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产业从有到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格局由“一枝独秀”转变为“多点支撑”。

  2017年,浏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72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579.2亿元。

  城乡融合,民生优先

  1990年,浏阳全县财政收入破亿,与长沙县等其他四县实现了湖南财政收入亿元县“零”的突破。

  2017年,浏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迈向了“历史性量级”。伴随着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支出愈多的倾向民生保障,从2013年至今,浏阳坚持将七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

  为解决浏阳农村“出行难,难出行”的问题,2016年9月,浏阳在湖南省率先采取以“三年行动”专项推动的方式,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第一年就完成投资8.5亿元,通畅、提质农村公路1769.452公里,改造桥梁77座、1753延米,相当于以往5年的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总和。

  翻阅浏阳市工务局2011-2016年的账本,该局先后承(代)建的民生项目多达228个,项目累计总投资33.2亿元。

  2018年9月,浏阳在湖南省率先启动“就医一卡通”项目,覆盖全市5家市属医院和3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更实惠。

  2018年初,浏阳正式打响“厕所革命”——将农村旱厕全部改造为冲水式无害化卫生厕所。截至目前,浏阳共完成农户旱厕改造15546座,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任务量,实现“旱厕清零”,成为湖南省首个消灭旱厕的县(市)。

  “厕所革命”不仅让乡村生活更舒适,也让乡村环境更美丽。随着乡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城市消费力“下乡”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每逢周末,位于浏阳市官渡镇竹联村中州屋场的“原乡花海”户外活动基地总是特别热闹,来自四方的游客在这里游览观光、野炊露营。

  2012年,浏阳在全市铺开“幸福屋场”创建活动,推动城乡规划与美丽乡村、幸福屋场、全域旅游等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一乡一韵、一村一品”。

  如今,100多个美丽乡村和500多个幸福屋场遍布浏阳,行走其间,收获美景无数。永安镇芦塘村、大瑶镇南山村、古港镇梅田湖村、文家市镇沙溪村等乡村,宛如一幅幅田园画卷在古老的浏阳河畔徐徐展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办园≠办企业 新政降温幼教资本狂热

办园≠办企业 新政降温幼教资本狂热

“正由于利润率可观,近年来幼儿园成了投资的‘风口’。”一家国际早教品牌的中国区高管告诉记者,2015年收购一家幼儿园大概要8倍左右的市盈率,到2017年已上升到14倍。

·平时慢急时难 琼州海峡过海不畅成“老大难”

2018:国企改革攻坚期加速破冰

2018:国企改革攻坚期加速破冰

2018年注定是国企改革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沈阳机床:以技术创新突破转型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