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服务普惠金融 助力三大攻坚战
——访中投保总裁石军
2018-12-10 作者: 记者 吴黎华/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为中国担保业的航母,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保”)近年来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助力三大攻坚战以及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已经形成了多种有效模式。日前,中投保总裁石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将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帮助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为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提供更多、更广阔的信息沟通和融资交易的空间。

  八大模式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

  中投保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首家专业担保机构,目前是国投集团成员企业。经过25年的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业务规模最大、产品种类和客户资源最为丰富、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担保机构之一,是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会长单位,也是国内唯一一家世界三大担保和信用保险联盟会员单位。

  缓解民企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石军表示,25年来,中投保坚守初心,始终将服务小微企业作为使命和目标,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投保确立了“树品牌、建体系、服务双创”的小微业务战略定位,经过持续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形成八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模式,分别是:与上海市政府合作的受托担保模式、与北京市合作的股权投资模式、配合财政部开发的政府采购担保模式、与世界银行合作的节能环保担保基金运作模式、配合建设部开发的在工程中引入担保机制的工程保证模式、配合海关总署开发的小微企业快速通关的海关担保模式、小微企业投贷保结合业务模式、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融资担保业务托管模式。截至2018年6月底,中投保累计扶持中小微企业21308家,提供担保金额3994.67亿元。

  近年来,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中投保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新的模式和机制。据介绍,2017年,中投保创设了中投保“信易佳”电子保函平台,通过与电子招投标机构进行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交汇,目前已实现投标保函业务的全线上操作。客户在线申请凡通过审核的,中投保能够提供7×24小时在线秒开电子保函,具备电子签章、保函验真、扫码支付等功能。截至2018年9月底,平台已累计出具投标保函2677笔,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663个,累计为投标企业节约保证金近4亿元。电子保函的应用,有助于释放投标企业的沉淀资金占用,切实为中小微企业减负,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灵芝快贷”则是中投保联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开发上线的企业信用贷款产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便捷、高效的线上融资服务。截至2018年10月末,“灵芝快贷”累计为小微企业担保规模4.43亿元,担保笔数5468笔;在保本金余额为4.1亿元,为一大批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主解了燃眉之急。石军表示,传统金融机构缺乏获取中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手段。这些小微企业不仅缺少优质抵押物,甚至缺少完整的财务报表,按传统手段评估不符合银行的贷款要求,这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灵芝快贷”在信审手段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企业主不用跑腿去网点,无须抵押,无须提供纸质资料,3分钟完成申请,10秒完成审批,就最高可贷到30万元,从而为自己的企业解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中投保与蚂蚁金服、恒生电子等大数据企业,于2015年共同发起设立“网金社”,打造大数据风险防控体系,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据悉,网金社为进出口贸易企业开发了一站式融资付税的金融服务产品“付税宝”,通过在线自动化整合企业的日常经营数据、工商数据、海关工商税务等多维度数据,实现从授信申请、审批、放款、还款的全流程在线操作。据统计,仅2017年一年,付税宝业务放款总金额达3.41亿元,授信笔数近5000笔,服务了近300家中小企业客户。

  石军对记者表示,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支持中小微企业在中观层面的政策应当具有精准性,应当结合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状况,把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从中长期来看,应当加大股权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这样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融资,还能帮助他们有效改善公司治理、培养人才团队。

  他表示,下一步,中投保将与地方政府深化合作,帮助构建融资担保体系,加强整体托管的业务合作,充分发挥全行业专业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平台的作用。同时,中投保将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帮助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为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提供更多、更广阔的信息沟通和融资交易的空间。

  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近年来,在上述领域,中投保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经验和重要成果。石军表示,近年来,中投保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号召,积极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2018年6月,按照国投集团的部署和安排,中投保组织调研组赴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了“担保助力金融扶贫”的现场调研工作。调研组走访了20余家当地龙头企业及一些贫困农户,涉及薯业、草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当地重点产业领域,并与地方政府、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省市区融资担保机构、受访企业等开展了面对面的座谈交流,为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下一步,中投保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攻坚战略部署以及国投集团相关安排,积极研究构建风险共担的扶贫融资担保体系,解决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扶持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地方金融精准扶贫。

  与此同时,中投保还积极践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业务和资源优势,引进国际金融机构资金,以更好地为国内绿色金融发展在规范化、资金渠道及低成本等方面提供助力。据介绍,2003年,中投保接受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的委托,成为“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EMCo融资担保计划的执行机构。由全球环境基金提供赠款作为担保风险准备金,中投保为符合合同能源管理要求的节能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中投保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在实现为EMCo提供担保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全担保风险准备金。在项目运行7年的时间里,中投保通过担保拉动全国12家银行及6家省级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带动总投资近10亿人民币,累计支持148个项目,项目覆盖了全国22个省市,节约标准煤59万吨/年,碳减排量38万吨/年。这种项目模式为世界银行赠款使用方式开创了新的思路,得到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评价,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使用世界银行赠款提供了有益借鉴。

  201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及中投保共同发起的“亚行贷款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投保投融资促进项目”正式启动。中投保利用亚行主权贷款,通过金融机构转贷形式,综合利用多种金融工具,重点使用增信和投融资手段对资金进行专项运营和管理,建立绿色金融平台,以促进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该项目是亚行在中国资金量单体最大的项目之一,贷款4.58亿欧元,贷款支持期限可达15年,总投资规模将超过270亿人民币,项目范围涵盖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绿色交通等,重点支持当前重点地区和城市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该项目实施将推动京津冀区域减碳4020万吨标准煤,减排855万吨二氧化碳,同时相应减少排放烟气3800亿立方米,烟尘78万吨,二氧化硫51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较大地促进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的提升,助力京津冀区域低碳发展。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近年来中投保积极将信用增进融入资本市场,对债券、基金、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直接融资产品提供担保增信,通过识别管理风险、化解处置风险、吸收缓冲风险等方式,发挥市场稳定器功能。据介绍,中投保自2008年起开始承做保本基金担保业务,累计承保规模超过1300亿元,截至目前无一例保本基金出现到期不保本的情况,有效发挥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稳定器功效。

  此外,中投保还将信用增进引入到ABS融资模式中,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2018年8月31日,由中投保及旗下私募基金——中裕睿信(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携手相关机构,为深圳市世纪海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首单“不依赖主体信用、长期限”的CMBN产品“深圳市世纪海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资产支持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

  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中投保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双创”发展,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

  据介绍,1997年-1999年,在北京市政府指导下,中投保以股权投资方式参股了北京地区的两家骨干融资担保机构——北京首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通过派驻董事、监事,进行专业技术与管理输出,助力北京市搭建融资担保体系,为扶持中小微企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12月,中投保与北京银行、清华启迪园区、再担保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共同签署投贷保联动支持小微发展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该项目高度契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依托清华启迪科服多年科技园区运营经验,借助中投保公司担保业务经验,通过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相结合的业务模式,帮扶高科技小微企业实现从科技研发、技术转移到公开上市,推动其快速发展。

  石军表示,融资担保要成为准公共产品,从具体操作模式来看,传统的线下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模式效率不高,风险控制能力不强,而且操作成本太高。随着目前金融科技、大数据风控的发展和应用,以金融科技、线上操作为主要的模式,覆盖面广,具备多种特定场景,将是未来给中小微企业进行担保的新的方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高铁内需”效应显现 提速面临三重掣肘

“高铁内需”效应显现 提速面临三重掣肘

业内人士建议,“高铁内需”这一新兴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如能去除束缚,让高铁“经济引擎”提速,这一潜在市场将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

·自动驾驶汽车:企业冒进 监管叫停

甘肃创新国资运营模式为旅游产业“输血”

甘肃创新国资运营模式为旅游产业“输血”

张掖丹霞景区5年增长了20倍,正是得益于甘肃“交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一家老国企的大国桥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