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把小勺让帕金森病患者一如常人
2018-04-13 作者: 记者 李劲峰/南昌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世界范围内不少地区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让公众更多关注帕金森病患者,推动这种被称为“不死癌症”疾病的研究与治疗。

  目前我国有数百万帕金森病患者,这种疾病常出现的手抖症状,不仅让病人正常吃饭成为奢望,甚至生活无法自理。80后创业者研制量产的防抖餐勺,不仅能帮助患者正常吃饭进食,而且还能监测病人身体状态数据,为医生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支撑。

  小小勺子为何能有如此功效?

  小勺子解决帕金森患者大难题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主治医师石珂家族中有两个帕金森病患者。目睹外公和舅公在患病长达10多年期间生活无法自理,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的痛苦,让石珂充满担忧。

  “每次都是我们晚辈帮两位老人布菜,全都夹到他的碗里。即便这样,还是因为手抖个不停,吃得非常慢,平时吃每顿饭至少一个小时,一碗饭起码要抖掉大半碗。”石珂说,帕金森病引发的手抖,已经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生活。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体。业内专家介绍,人类大脑中多巴胺神经元负责分泌多巴胺,用于传递神经元信号,控制和协调人体各类动作。帕金森病患者因多巴胺神经元死亡,造成大脑无法协调运动功能,出现手抖震颤、嗅觉丧失等病症。

  据业内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约300万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常见的是手抖,进而累及对侧肢体,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三杀手,因此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石珂家两位帕金森病长辈的生活,却因一把特殊勺子而出现了彻底改变。关注医疗器械最新进展的石珂,试着给两位老人买两把防抖勺,“效果非常好,现在外公吃饭只要20分钟,一转眼已经吃完看电视去了”。

  由深圳臻络科技公司研制的防抖餐勺,就是一个小型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捕捉运动姿态。公司创始人任康表示,不管帕金森病患者手怎么抖动,餐勺内高速伺服控制系统都能实时矫正,即餐勺与手抖动的相反方向同频率抖动,让勺面始终保持水平,辅助患者正常进食。同时,传感器记录的数据还可供临床使用,医生可看到用药前后上肢的量化反应数据。

  经过市场培育,目前防抖餐勺不仅获得国内帕金森病人认可,也已销往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并且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从2015年至今,企业已获得三轮融资累计人民币数千万元。

  从“手”到“脚”提供服务闭环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彪说,帕金森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终身性疾病,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国内类似防抖餐勺等科技类医疗辅助设备问世,可以帮助帕金森患者真正的解决燃眉之急,让他们有尊严、不痛苦。

  除吃饭抖动外,帕金森病人需要经常复诊监测身体状况。获得融资后,任康依托围绕防抖勺,打造国内首个帕金森病患数据库。通过防抖勺内置的数据采集系统,自动上传使用者的手抖轨迹,进而进行算法优化,弥补帕金森患者临床数据缺失的空白,使病人每天都处于身体状况监测中。

  “防抖勺自带数据采集功能,能将使用者手部抖动的三维数据实时记录,直接上传云端供专家线上查看。”任康说,实时的数据、科学的记录都能给医疗专家制定最优治疗方案,以及开展疾病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已有多家三甲医院使用医生端App,掌握患者状态。

  参与臻络公司风投的澳银资本管理合伙人李晋介绍,国内对帕金森病的新型设备和医疗服务尚处于市场蓝海状态,在帕金森等无法治愈的渐行性病变疾病领域,监测数据的掌握,远期远程医疗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用户粘性。

  目前,任康正在日本神户大学康复机器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他介绍,团队将从“手”到“脚”,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更完整的服务闭环。

  “临床显示,使用激光投射线投到脚前,有助于帮助帕金森患者迈开步子。”任康说,他们正在研发的步态辅助产品,试图解决病人在行走时突然停住、无法动弹等步态障碍,通过将类似的辅助手段集纳到一个系统,填补市场上这类移动便携式产品的空白,“最终落脚点还是用科技帮助困难人群实现梦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我国新一轮开放蓄势待发

我国新一轮开放蓄势待发

一方面,金融业开放将寻求更大力度的突破,确保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另一方面,制造业开放力度加大,汽车行业外资限制放宽在即,相关举措也将在年内落地。

·现金贷APP沦为“网络高利贷”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