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胡明春:整合资源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8-03-16 作者: 记者 王璐/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如何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下称“十四所”)所长胡明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建议,整合资源打造军民融合平台,探索健全创新创业激励体系,加快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在内的优势产业一体化、集聚式发展,加速推进军工资产证券化。

  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列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强调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军民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不能仅仅依靠相关科研院所,要把社会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进行优质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团队和平台;另一方面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军民一体化应用。现在任何的装备武器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而这些技术也使得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一体化考虑,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胡明春解释说。

  据介绍,近年来,十四所积极探索军用技术、军用资源、优秀人才转为民用的有效途径,编制了“十三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围绕“国防、科技、电子信息”核心领域,构建以探测感知的系统体系架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基础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研制开发为主业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重点开展智能制造、军民两用雷达、轨道交通、综合保障等军民融合重点项目。

  “我们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创新专区、产业孵化中心等开放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探索形成了独特的‘预研—技术—产品—产业’全流程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比如雷达中的智能天线技术,转民用到5G通讯,现在我们的样机已经出来了。同时,将上市公司作为军民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运作平台优势,整合行业优质资源,进一步优化军工资产资源配置,快速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胡明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按照规划,预计到2020年,形成1个百亿元级的军工产业,2个50亿元级以上的民品产业,将十四所打造成以探测感知为核心的系统集成、装备制造与信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我国探测感知技术发展的引领者和主导者。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军民融合还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够灵活、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不够畅通、人才资源储备不足等问题。胡明春呼吁,多渠道筹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同时,在现有激励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创业方面资源配置,完善激励体系建设,在军工企业探索开展股权、期权、分红权、岗位分红等一系列激励措施。

  此外,可整合地方行业优势资源,共建军民融合服务公共平台。“互派科技管理人员交流,促进科技联动创新发展,推动双方在军民科技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等方面深度共享。”他提出,还可搭建军工科研院所与民品企业科技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开放军工单位的大型仪器测试设备以及试验设施,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实现军民科技资源的融合配置效益最大化,促进军民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充分调动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胡明春还建议完善军民融合产品“首购首用”政策,同时,围绕军品科研生产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覆盖面广、产业布局合理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作创新链。

  作为军工改革、军民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军工集团整体资产证券化率平均约为40%左右,与欧美军工企业70%以上的证券化率相比,有较大差距。

  胡明春建议,加快出台军工资产证券化配套实施细则,从操作层面指导和规范军工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同时,加强分步实施军工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支持,根据军工单位实际军工资产状况,先实施部分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成熟一部分、实施一部分,逐步推进军工资产的证券化进程。此外,加快出台军工资产资本化、证券化的保密管理相关政策,分类建立军工资产保密管理的标准,制定分类管理细则,有效协调军工资产的保密性与公开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亟需创新突破

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中国生物制造技术及产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自主创新,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着力,尽快形成追赶实力。

·中国精准医疗确立“自己的方向”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