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坚持协调发展 厚植发展优势
2017-10-20 作者: 张占斌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可见,“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位置。从实践看,协调发展理念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持续的问题,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破解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也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推进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全面把握协调发展理念的时代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当前实施协调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协调发展理念深入全面贯彻到十九大后党和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之中。

  全面把握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思想精髓

  协调发展就是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要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其思想精髓应该包括发展的平衡性、全面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也是其他四大发展理念(创新、绿色、开放、共享)推进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只有补足短板、补强薄弱环节,才能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是这个时代赋予协调发展理念更加丰富的内涵。

  协调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协调发展规律、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正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出来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其目的是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协调是与失衡相对立的。从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看,由于发展失衡落入“陷阱”、陷入灾难的国家并不在少数。习近平同志指出,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要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协调发展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从历史发展实践看,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是一个科学方法论。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中,必须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观点。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发展失衡。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去处理问题。从本质上看,协调发展还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协调之策就在于补齐短板,补齐不协调中的短板。实际上,越是短板,越具有后发优势;越在薄弱环节上多用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结构平衡的良好效果。我们要紧扣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把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充分认识十九大之后协调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来,全国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没有彻底根除,与人民的发展预期还有一定差距。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抓住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十九大之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坚持协调发展,是吸取世界发展经验教训,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托底之举

  马克思说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共同劳动就需要协调,只有通过协调才能有一个良性的生产力运行秩序。发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协调联动。需求无限性与供给有限性的矛盾、此消彼长或此强彼弱的矛盾、发展慢与发展快的矛盾长期存在。消弭这些矛盾,既要推进发展,又要搞好协调,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追溯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协调好的国家和地区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协调不好的国家则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拉美一些国家已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受困挣扎长达数十年,它们经济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因此,发展均衡与否、协调与否,成为衡量世界各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尺子、一道杠杠。可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

  (二)坚持协调发展,是增强发展整体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协调是事业成功的一大规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一大核心理念。当前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城市繁荣,也不让农村凋敝;既要东部率先,也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全面”,就得协调。“全面”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协调出来的。协调就得统筹兼顾、注重平衡、保持均势,把分散的部分系统化,把发散的局部功能整体化,把薄弱区域、薄弱领域、薄弱环节补起来,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只有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协调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包容性与和谐性,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坚持协调发展,是彰显发展规律性,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根本之策

  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原则。从发展规律认识上看,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有机整体论、交互作用论、合力论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强调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可见,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刻化和具体化,是促进当代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创新理论,是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是当代中国切实管用的协调发展观。正确的发展理念从来不是凭空想象,凸显了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是发展实践的产物、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四)坚持协调发展,是突出问题导向、破解当前发展短板的有力抓手

  事物总是在实践和矛盾中运行,而发展也常常伴随新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今年7月26日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更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同时,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需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地区经济走势分化,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医疗和教育资源均等化以及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地生效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短板,客观上需要通过“协调发展”去破解发展短板,蓄积发展动能。

  将协调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于新阶段各项事业中

  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公报中强调,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攻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要更加把握好全面“协调发展”战略机遇期,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新四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开创十九大后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一)统筹兼顾,精准施策,继续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全流域的协调协作。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鼓励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平台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大力推进优势增长极内部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加快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推动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以人为本,平衡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治理,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生态环保设施城乡统一布局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

  (三)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助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

  实现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补足“四化”短板,主要是加快目前处于滞后状态的农业现代化、人口城镇化的步伐;二是促进“四化”融合发展,着重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推进工业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更好地满足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必须依靠产业支撑。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等。加快发展信息化要构建高效的信息网络,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

  (四)创新体制,强化治理,促进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与政治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应尽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宪法尊严、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促进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促进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要拓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空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别特征、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话语体系,运用生动多样的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20家中外权威机构预测: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使全球增长12%

20家中外权威机构预测: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使全球增长12%

机构的分析称,人工智能将以三种形态和方式对全球经济形成推动和牵引,而美国和中国则可能成为技术和产业的领跑者。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迎来新“窗口期”

出境游保证金藏“跑路”风险

出境游保证金藏“跑路”风险

  今年国庆前,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的通知》,其中专门对出境旅行社收取出境游保证金行为予以规范,明确出境社收取出境游保证金,必须采取银行参与的资金托管方式。

·“老套”骗局何以频频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