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前,东亚、中亚、西亚、欧洲各民族与中国接触时,在手工业制品和技术方面,得自中国者多,给予中国者少。因此手‘工业可以说是形成中国“地大物博”的“宗主国”政治权威之一重要物质基础。直至21世纪的今日,Silk(丝)、Nankeen(南京棉布)、China(陶瓷器)、Tea(茶)等国际语言仍象征着往昔灿烂的中国手工业,曾经赢得西方的赞叹。
我在30年前开始研究茶业史,当时所以醉心于茶业,是因为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媒介,是英国在18、19世纪从事海上贸易时所展开的东亚三角贸易之重要一环;它所呈现出的饮茶文化是东方精神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西方物质文化的表象。借着对茶业史的了解,我略微知晓了所谓“西力冲击”的意义和内涵,也认识到19世纪以来东方和西方交会时所迸放出的“火花”,从而涌出了爱乡情怀。而在全球化议题发烧的今日,我们重新检视茶业在当时的流通情况及其影响,适足以说明它是全球化的中国商品。
基于这种认知,我撰写了这本小书。试图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以茶业为饮料的习惯源于中国,经陆路与海路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但在东方与西方,却由于本身传统文化的不同,环境的相异而产生不一样的饮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国为典型的红茶文化,此红茶文化飘逸着贵族的气息,带着重商主义的色彩,促使欧洲强权为了满足对红茶及其佐料蔗糖的需求,不惜伸展帝国主义的魔掌,在当时所谓的“落后”地区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殖民地,展开商品掠夺和人身买卖(奴隶)的活动。影响所及,中国茶贸易之开始发展、鼎盛、衰微,皆受制于外国市场。尤有甚者,当时支配贸易的外国商人为能确实获得价廉物美之茶,于是向印度、锡兰与日本发展茶栽培业与投资制茶工厂,强使亚洲茶叶生产国发生竞争。
本书就是从这些观点去构思的,期盼能描绘出中国茶叶在近代世界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显现出它足以傲视咖啡、可乐等西方产品的多彩多姿的一面。
两三年来,若非中兴大学文学院林富士院长(当时是“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的不断鼓励与积极审查,我恐怕无法完成此书,现谨致以十二万分的谢忱。政治大学历史系彭明辉教授于百忙之中细心阅读拙稿、指出不少谬误,实在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