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智能围攻下的人类出路
2017-09-01 作者: 刘业楠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王天一
出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看这本书的时候,办公室里的两位同事,正好在就siri和小冰的优劣展开一场小论战。女生说:我觉得siri就很好啊,方便快捷,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男生则侃侃而谈:siri算什么,未来还是在微软小冰的手里的。

  不能不说,小冰在智能之路上,更加关注如何让工具变得“聪明”,甚至在对话中,已经一定程度取代人而与使用者交流。

  这个“取代”令人恐慌;当下许多行业都陷入对人工智能“鸠占鹊巢”的不安中。九寨沟地震发生时,一则公众号文章《机器人25秒写出九寨沟地震报道,记者这个职业还有希望吗?》在媒体朋友圈里大量转发。的确,人工达不到的地带,无人机早已轻松飞入。那份25秒写出的新闻,完整包含了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如此短时间、高精度、全覆盖地收集到信息,让绝大部分记者望尘莫及。

  然而,作为媒体人,笔者并不会对机器人的出现感到担忧。从行业的特殊性来说,新闻绝不止数字和图片堆积的消息快讯,至少还包括通讯、特写。和死板的数字不一样,通讯特写几乎因人而异——同样的画面,因看见的人不同,则描述便会不同。而这份不同就是新闻最大的看点。在《人工智能革命:历史、当下与未来》中,作者将这种不同表述为“独一无二”:“……无论能工巧匠技艺多么高超,都不可能达到机器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可正是这些不可控制和不可克服的因素,给他们手中的物品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工智能是不是要侵占人类,作者在书中已有论断。他表示,虽然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取代人类,而事实是,人工智能把人类的精力留在了更杰出的工作上。什么是人类“更杰出的工作”?两个字——创造。

  人工智能的庞大数据储存超越人类,但最大的弊端在于,它不太可能从已有的程序中跳出,创造一个全新的流派或算法。人类十分善于用头脑中有限的资料糅合成完全不同的第三方。学美术的孩子知道,如何将颜料搅拌调配后给图画上色,但对于直接将颜色录入系统的机器人来说,则没有这样的配置。机器人这种创造力的缺失,恰是人类的优势所在。作者将创造力和想象力称为“人类的最后阵地”。

  《人工智能革命》既讲述了人工智能革命的发展史,像一本史书,也讲述了许多结构、定理,像一本理科书,更符合它的描述,应该是“一本理科生写的哲学书”。它超越了对革命的简单事实性撰写,而是升华到了对人本身的思考。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读,用专业的眼光分析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劣势业,对症下药地找出人类的出路……这些大大提升了书中观点的可信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南方基金

中国人工智能或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人工智能或实现“弯道超车”

人类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科技公司纷纷将人工智能当成重要战略方向,投入巨资研发和布局。

·警惕!传销2.0版猖獗来袭

“包车游”怎变“夺命游”?

“包车游”怎变“夺命游”?

多数公路旅游客运事故的发生与客运车辆管理失控有着极大关联。

·用户隐私之困:电信运营商被疑数据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