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钱钟书 为《慎园诗选》所作序 1955年作 与1961年出版之《慎园诗选》对比可知,虽在个别地方文字有所出入,但此标的是钱钟书为卢弼《慎园诗选》所作序言之原稿,是没有疑问的。文中“尝偶以七言律一章相赠,余方叹其典切,竭才欲酬答而不得。而先生叠韵再三,以至于八,出而愈奇,接而愈厉,余骇汗走僵,不敢吐一字”,所说的便是二人文字相交,见字如面的一段往事。 |
![]() |
梁启超 致卢弼、黄炳言信札一通一纸 黄炳言与卢弼同为湖北沔阳人,1900年前后留日期间二人学的都是法律,彼时在日青年投身法律学习者众多,其中不少精英都参加了外国法学著作的翻译工作。此通信札为梁启超与二人商量奥田义人《法学通论》到底由谁完成翻译工作一事,“许下走毕此业”和“下走所有译稿亦当拉杂摧烧之可耳”句,今天读来甚是有趣:梁启超稍长于二人,而成名之早社会地位自不可同日而语,不知此信黄、卢二人读来,可有咄咄逼人之意?黄、卢二人之回复今日已不可见,给人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不过,黄、卢二人和梁启超后来倒是谁也没让谁,都在同一年出版了各自翻译的《法学通论》。(匡时 提供) |
![]() |
溥儒 致卢弼信札一通二纸 |
匡时2017年迎春拍就特设卢弼友朋信札专场,收有梁启超、罗振玉、杨度、吴宓、钱钟书、钱基博、吕碧城、溥儒、荀慧生等近现代人物六十余位,共计一百六十余通信札。其中不乏具有很高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书法欣赏价值的珍品。
卢弼,字慎之,号慎园,湖北沔阳人,与其兄卢靖(字木斋)同为近世著名的藏书家。卢弼出生于一个亦儒亦商的家庭,长兄卢靖对他影响很大。
卢弼自幼善属文,尝学于经心书院、两湖书院,受业于杨守敬、邹代钧等名家,在书院学习期间,卢弼由其兄木斋资助,先后刻印了严复译《天演论》和张之洞《劝学编》二书,并因此深得主湖北一地学政的梁鼎芬赏识,先后两度共计八年,被选派游学于日本。卢弼曾在《节盒先生遗诗跋》忆之:“光绪中叶,公主讲两湖书院,弼时以诸生执业门下。寻有选派游学之举,被命而东。”
清末,他参加过科举考试,又在书院学习,并游学日本,兼通旧学新学。在日期间,卢弼先后于东亚同文书院及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彼时在日学生投身法律学习者众多,其中不少都参加了外国法学著作的翻译工作。卢弼即是其中之佼佼者,与同乡黄炳言合力,两人先后翻译了清水澄的《宪法》以及奥田义人的《法学通论》等重要法学著作,并因此与同时期在日的梁启超产生了不小的交集,颇多书信往来。
归国后,卢弼先入黑龙江巡抚幕,民国元年后,历任国务院秘书、蒙藏院顾问及平政院评事等职,后迁于平政院庭长一职。平政院是个冷衙门,卢弼在这里一待便是十多年,无人过问,一阶不进,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卢弼便逐渐将精力放在了读书、藏书和刻书上,及至五十岁,卢弼索性退居家中,闭户著述。著《三国志集解》、《三国职官录》,编校刊正《湖北先正遗书》,撰《湖北先正遗书提要》等,著述繁多。其中尤以《三国志集解》最为学术界推崇,享誉至今不衰,在1981年的中华书局版本中有这样一句评价,这句话如今看来也不过时——“卢弼的《三国志集解》是目前关于《三国志》的最详注本,是历史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必备之书”。
卢弼在履官、隐居期间与近代各界之名流贤达、同僚友好均过从甚密,多有信函往来,其数量本应庞大,然历经一些特殊历史时期之劫难,卢弼友朋往来之信札散失难寻,几乎罄尽,今次再现,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