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超四成经济学家预判:财政发力
2016-10-17 作者: 晓丹 来源: 经济观察报

  在经济出现企稳迹象的同时,房价和债务问题也进一步突显。

  当前经济处于“L”型的哪个阶段?本次调查显示:54%的经济学家认为已经处在“L”型的“竖杠”末端;11%认为本轮经济调整的触底时间是今年三季度,80%则认为至少明年。与此同时,“去杠杆”遇到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债务。

  一线城市房价会下跌吗?五成以上的经济学家说:不会。仅有9%认为一线城市房价下跌最早是今年四季度。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6份。

  GDP守得住CPI不会通缩

  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6.7%,三季度能否守住6.7%?

  本次调查显示,44%的经济学家认为三季度GDP增速为6.7%,38%认为是6.6%,两项占比相加超过80%,这也就意味着三季度经济守住6.7%是没有问题的。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三季度GDP为6.7%;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三季度经济趋稳,GDP增速为6.7%;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是6.6%;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丁爽则认为会略升至6.8%。“经济企稳主要是受到政策的支持,这一增长势头将持续至四季度。”丁爽说。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消费和进口的好转也对三季度经济企稳起到了作用。

  今年的三季度经济处于“L”型的哪个阶段?54%的经济学家认为已经达到“竖杠”末端,38%认为已经进入“横杠”,另有8%认为尚未到达“竖杠”末端。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横杠”阶段,李迅雷认为是处在“竖杠”的末端。“‘稳增长’仍面临较大的压力,需要谨防经济可能产生的失速风险。”潘向东说。

  本次调查显示,57%的经济学家认为“L”型还将持续3-5年,24%认为是1-3年,19%认为是5—10年。47%认为,2016年全年的经济GDP增速是6.7%,31%认为是6.6%。

  今年年初,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反弹,不少人认为新一轮经济周期将启动。李迅雷通过研究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四次通胀发现,CPI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CPI上行,才有可能出现商品牛市,实体经济才会高增长,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才能提高。若CPI上不去,经济也疲弱,放松货币后,大部分货币流向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较低才是经济减速的原因。”李迅雷说。

  本次调查显示:25%的经济学家认为三季度CPI为1.5%,18%认为是1.6%。而对CPI影响最大的因素中,最主要三个仍然是:货币政策(占比45%)、猪肉价格(32%)、蔬菜价格(16%)。

  连平表示,CPI运行基本平稳,未来不存在明显的通胀或者通缩压力。

  货币“两难”财政收支承压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有关政策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发布会上表示,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健的基本趋向,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为降杠杆营造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

  货币政策的松紧适度,应该怎么理解?

  “降杠杆有引发经济收缩的担忧,央行这么表述是表示会适时托底的意思。”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战略规划部高级分析师范俊林表示,主要是相机抉择,如果经济有滑出区间的危险,央行会加大宽松力度或实施定向宽松。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表示,上半年信贷增长过快,导致下半年信贷偏紧。

  10月13日,中国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王胜邦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房价和房贷上升,但总体问题不算严重,不会损害金融稳定性。

  本次调查显示:各有22%的经济学家认为三季度的信贷总量为2.2万亿、2.4万亿、2.5万亿。同时,54%的经济学家认为三季度M2增速为11—12%,42%认为是10—11%,今年年初设定的M2全年增速目标是13%左右。

  从近几个月的信贷数据可以看到,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明显。“未来可能会考虑信贷结构的变化,比如利用窗口指导,限制房贷等,核心是防风险。”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说。

  李迅雷将货币政策当前的处境形容为宽松两难。

  81%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政策正处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流动性两难当中。46%认为年底前还有一次降准,38%则认为不会降准;71%认为年底前不会降息,26%认为会降息一次。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经济短期企稳,资金进出总体平稳,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的可能下降;年内降准的概率仍然存在,但降息的概率总体已经不大。

  “财政政策的空间正在逐渐缩小。”李迅雷说。

  本次调查显示:当前扩大财政支出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税收下滑(占比33%),资金使用效率低(27%),地方政府投资意愿不足(20%)、存量资本盘活不足(13%)。

  同时,44%的经济学家认为年底前财政投资增速会继续发力,17%认为会表现乏力。

  一线房价不会跌 汇率“双向趋贬”

  房价飙涨、债务违约频现,这意味着风险正在聚集。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发现中国债务问题存在一个典型现象:债务率高,但是杠杆率并不高——杠杆率一般是用负债和总资产的比例来测算,或者是用负债和净资产的比例。而测算的结果是,这几年的杠杆反而在下降,原因是资产价格涨得更快。

  最近两周,各地开始收紧房地产调控政策。不过,对于已经迅速上涨的一线城市房价来说,政策收紧可能对房价的影响并不会马上显现。本次调查显示:只有24%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出现下跌,52%的经济学家认为不会下跌。

  潘向东就表示,调控政策加码,很难让房价见顶。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明显提速,1-8月已同比增长25%,新开工也扭转了前两年的下跌趋势,1-8月同比增长12%。

  汪涛认为,飙涨的房价还没有将整体居民负债推至难以持续的高位、或带动新一轮地产建设热潮,现在谈泡沫破裂并带来重大冲击还为时尚早。

  赵扬也认为,政府不会采取过强的措施来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不过未来五年,债务占GDP的比例不大可能会出下降。

  本次调查也显示:68%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的房地产泡沫已经积累相当风险,需要密切关注;16%认为现在还只是局部泡沫,16%认为泡沫还会继续聚集。

  管清友认为,房地产调控收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回落已成大势。

  一线房价最早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明显的下调?经济学家的答案分歧很大,21%认为是明年二季度,12%认为是明年一季度,9%认为是今年四季度,9%认为是明年三季度,还有49%选择的是“其他”。此外,防止房价进一步上涨的手段中,经济学家认为最有效的是限贷(占比40%)。

  相比于对房价的判断,经济学家对股市是否见底仍有明显分歧:31%认为没有见底,29%认为已经见底,10%认为不好说。同时,62%认为今年年底前股市会维持在3000点—3500点,23%认为是2000点—3000点,12%则认为是3500点—4000点。

  不过,从价格来看,波动最大的还是股票(占比34%),房价(20%),大宗商品(20%),黄金(10%),债市(8%),美元(8%)。

  最近人民币汇率贬值明显,78%的经济学人认为汇率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仍会保持双向波动,但趋向贬值;14%认为会保持稳定水平,只要5%认为会逐步升值。值得注意的是,61%的经济学家都认为,美联储加息最早会选择在今年四季度。

  汪涛表示,短期内人民币汇率仍取决于美元对其他货币的走势,也取决于美联储加息的市场预期和实际步伐。

  核心问题:房地产、国企改革

  房地产政策、财政政策、国企改革,这是祝宝良给出的2016年三个需要关注政策问题。

  李迅雷认为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则是:房地产市场拐点、民间融资风险、去产能速度。

  汪涛就表示,政策依然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需要防控房地产销售狂热及相关风险,另一方面又需要稳定房地产建设和投资以支持经济增长。因此,应该尽量避免在全国层面收紧房地产和信贷政策,而是可能继续因城施策、向部分地方政府施压,要求其重启限购限贷政策、增加土地供应。

  本次调查的统计显示,在经济学家提及的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和问题中,房地产和国企的占比均超过了八成。

  而在上述问题背后,另外两个被频繁提及的正是去产能、降杠杆。

  去产能与国企改革更为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本次调查显示:下半年经济面临的压力中,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企业债务(占比29%)、去产能(28%)、清理僵尸企业(15%)、银行债务(10%)。与此相对应的,当前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分别是:国企改革(占比35%)、化解过剩产能(31%)、金融改革(16%)、土地改革(10%)。

  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发布,这份意见指出: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在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一定程度上导致债务风险上升。

  赵扬表示,应该鼓励兼并和收购(并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加快“僵尸企业”的退出。

  赵扬认为,未来一两年,中国经济需要面对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经济转型带来的总需求扩张不足,二是宏观政策的放松空间不像原先那么大,第三方面是改革的困难。

  祝宝良表示,要保持四季度经济稳定,还得靠结构性改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买买商城

省级医改综合试点遭遇“拦路虎”

省级医改综合试点遭遇“拦路虎”

2015年初启动的省级医改综合试点已经从单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深水区”,遭遇利益格局难调整、部门合力难形成、公立医院动力不足等"拦路虎"。

河北安平:土地档案上演“狸猫换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