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文化产业“软实力”练成“硬功夫”
2016-10-12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即墨,一个历史古城,商贸名衢,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兴盛持续了2000多年,给这座古城带来了丰厚的传统民俗和文化底蕴。

  即墨市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使得文化产业“软实力”成长为拿得出、行得通、叫得响的“硬功夫”,走出了一条具有即墨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青岛汽车产业新城一汽解放现代化生产线
 
元宵节民舞踩街活动 宁友鹏/摄 

  9月19日到23日,2016年第五届中国青岛(即墨)国际雕塑艺术节举办,一批世界级雕塑家聚首即墨,展出高水平的雕塑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将落户即墨市盟旺山,此处也将打造成为青岛旅游文化新地标。

  记者了解到,即墨自2012年举办第一届雕塑节以来,已连续举办4届,前4届雕塑艺术节累计为即墨留下了100多件优秀的雕塑作品。据悉,即墨将“雕塑艺术”之乡,扶持重点雕塑企业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主线,使雕塑艺术成为引领时代、展现创意的重要载体,当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让人惊喜。

  创新推动本地特色资源与新兴产业模式相结合,拓展门类,助跑影视、雕塑等产业,这样的新兴文化业态在即墨越来越多。2013年在青岛华龙三冠影视基地拍摄的大型电视剧《跑马场》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青岛历史传说题材电视剧《探花道士》于2014年4月开机,并于当年年底上映;30集系列动画片《马山狐狸》已经进入后期制作;2016年4月份,微电影大赛“即墨故事”创作单元确定的即墨题材电影《奔跑的青春》正式开机,把即墨丰富的历史与当下通过电影这一新兴媒体形式表现出来。

  即墨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共有即墨市级非遗保护项目52项,其中青岛市级13项,省级5项,国家级3项。为做好非遗的保护开发,市政府鼓励技艺传承企业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市场竞争,保护传统技艺,赢得企业发展。其中,即墨老酒、即墨发制品、即墨花边的加工制作水平和宣传推广能力不断提升;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大欧鸟笼制作技艺”通过传习,实现了“一技富一村”,目前全村共有380户共计1000余人从事鸟笼生产,年产值1200余万元,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即墨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相互交融,促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产业,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盘活古城文化资源,修复古城,在注重原貌复原基础上打造融“古街、古巷、古庙、古院落、古戏台、古商铺”等景观于一体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开发山、海、河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市形成东环海、西环河、两翼齐飞的文化旅游新格局。挖掘节庆旅游文化资源,对田横祭海节、老酒文化节、小龙山庙会等一批有特色、有底蕴、有影响力的地方节庆活动不断深挖文化内涵,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活动形式。

  2013年,中科院青岛科学艺术研究院落户即墨,改变了以往文化产业单一发展的传统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文化产业与科技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吸收国内最先进的科技力量,与文化共融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态势。目前,青岛科学艺术研究院已经参与到VR花果山、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中国海洋科技馆、音乐之都、史前世界主题馆等多个重点项目的创作、建设和运营工作。

  即墨市聚力打造高端演艺、会展业,港中旅天创演艺剧场承担了2013年全国十艺节主要演出活动,填补了青岛地区高端演艺市场的空白;中国国家画院青岛国际交流中心项目落户即墨,将建设国画院、油画院、拍卖行、培训中心等20余项相关配套设施;“易创园”青岛国际贸易文化产业园项目也落户即墨,将依托青岛、辐射全省、面向全国,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

  东临黄海,北依马山、鹤山,墨水河环绕,奇山异水。即墨文化,因历史悠久而古香古色,更因新兴产业的发展而熠熠生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缺乏精耕细作 电影票房遭遇“滑铁卢”

缺乏精耕细作 电影票房遭遇“滑铁卢”

各路资本进入后,电影票市场迅速复制了打车、外卖等市场拓展的“烧钱”模式。其手法也逐渐从低价促销发展到大手笔“票补”。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