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青岛:老城文化的复兴之路
2016-10-12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自2011年对外免费开放后,被命名为“骆驼祥子博物馆”的老舍故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青岛老城区。这家博物馆现在每年吸引六七万人参观,由于访客以知识分子、文艺青年为主,也带动了大学路上咖啡馆的兴起,百年大学路成了咖啡一条街。

  不仅如此,与大学路相邻的黄县路、龙江路一带,咖啡馆、独立书店、美术馆等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个性小店也多了起来,民间资本越来越多地开始介入到老城区文化的重塑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老城区的复兴。如岛城文史学家李明对岛城首家独立美术馆的寄语,“希望嘉木美术馆能以这种公民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品质与公共方式的扩大化,推动青岛这个城市的进步。”

  老城区复活

  在北京生活了十个年头后,面对愈加频繁的雾霾天气,韩伟决定搬离北京,回到熟悉的青岛大学路开一家小店,和家人一起享受悠闲的生活。

 
 青岛老城区海滨风光 品之/摄
 
 市南老城区,一栋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咖啡馆
 
 青岛书房成为年轻人阅读休闲的好地方

  他原本打算开一家独立书店,为此早早准备了长排的书架,但现实中面临的生计问题让韩伟认为,做一家能盈利的咖啡馆也许是比较现实的。

  “独立书店很难活下去,做不长久,不如先开一家咖啡馆。”韩伟说。

  户籍北京、祖籍济宁的韩伟和青岛有着不解的缘分,十几年前刚毕业后他曾在青岛工作过3年,当时住在齐东路附近,经常在大学路一带散步,非常喜欢这一带的文化氛围,“走在路上,经常会不自觉地感叹,原来民国时期这里也曾群星璀璨。”             在很多文章中,大学路被描述为“青岛最早的街道”,道路两侧种满了浓荫蔽日的百年法桐,加上错落有致的庭院小楼,这里也是全国各地文艺青年最爱出没的道路之一。

  或许是无法淡忘独立书院的诱惑,韩伟将咖啡馆取名为橙橙书院,正对门口的一长排书架上摆满书籍,其中有1000多册是韩伟的个人收藏,房间里张贴着两张阅读主题的海报,显示出这家以阅读为主题的咖啡馆的与众不同。

  在大学路上,像韩伟这样的咖啡小店还有几十家,“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它们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有的已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从业者有的则是逃避世俗的理想主义者,有的则看中了这里的文化氛围。

  位于黄县路上的骆驼祥子博物馆与大学路一街之隔, 对于这条路上咖啡馆数量的变化,骆驼祥子博物馆常务馆长吕谊印象深刻。

  “2010年骆驼祥子博物馆刚开馆时,这几条街都比较荒凉,没有什么咖啡馆。”吕谊记得,“应该是2014年到2015年期间,这条小道上的咖啡馆多了起来。”

  实际上,不光大学路,包括附近的黄县路、龙江路上的咖啡馆、独立书店、美术馆等带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个性小店也多了起来。

  “2013年到2014年这两年,仅仅一个青岛市南区,就涌现出了20多家私人美术馆、博物馆,这些新兴的特色文化场所对市民和游客都是免费开放的。”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方健将这一现象概括为“美术馆现象”。

  2013年9月19日,位于青岛市安徽路16号的嘉木美术馆对外开放,是青岛首家独立美术馆。

  其创始人修方舟习惯称大学路、黄县路、龙江路为“大黄龙”。过去两年时间里,无论自己美术馆的人流变化还是“大黄龙”上的个性小店变化,都让修方舟觉得,老城区在慢慢复活。

  修方舟回忆,一开始办美术馆时,很多人都建议在新城区选址,理由是交通方便、能保证人流量。

  彼时的老城区,在很多人眼里已成衰落的代名词,与之伴随的还有停车难等诸多问题,单纯的一个美术馆很难吸引足够的客流。

  然而,嘉木美术馆开馆后第一年的2014年参观人数就有8万,第二年已达10万。

  据修方舟统计,在嘉木美术馆的访客中,艺术家群体为30%,周围市民占30%,文化人、知识分子等专程而来的是30%。

  有感于这种文化氛围,修方舟在莒县路1号又开了一家名为小城书店的独立书店,下一步他还希望开一家艺术客栈。“艺术客栈的房间不会很多,十几间,每一间都会以艺术家为主题,比如莫奈主题的房间,窗口会放一幅莫奈的画作,从被子、床单到牙缸牙刷等都会印上莫奈的作品。”

  文化魅力凸显

  在嘉木美术馆渐入佳境之时,许多当时持怀疑态度的人都开始赞叹修方舟的先见之明,修方舟知道,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老城区的复兴最终还是要靠这些主题鲜明、规模小、原生态的小店。”

  吕谊则一语道破天机:“像骆驼祥子博物馆等名人故居的开放带来的人流变化带动了这些特色小店。”

  自2011年建馆布展后,骆驼祥子博物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每年几千人参观到现在的六七万人。“这些访客中,大部分都是独自前往的散客。”吕谊表示。

  位于狭窄胡同内的骆驼祥子博物馆周围的标识并不明显,很多人都是一路打听着才找到。“这些知识分子群体或者文艺青年,与咖啡馆文化一拍即合。”吕谊说。

  为加深咖啡一条街的文化烙印,市南区政府2015年策划了“啡阅青岛”的活动,为规模较大的咖啡馆免费配置图书供现场借阅。

  韩伟的橙橙书院就是其中一家。在韩伟自己收藏的1000册图书之外,还有另外2000册书来自市南区图书馆,这些书籍的选择完全由韩伟自己决定,他甚至可以列书单,由图书馆购买后放置在他的咖啡馆里。

  “这不但节省了我的购书成本,而且通借通还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咖啡馆,无形中也增加了消费机会。”韩伟说,咖啡馆的回头客中就有不少借阅者。

  作为山东唯一入选中国最美的街道,大学路拥有众多名人故居,还有俾斯麦军营(海大鱼山校区)、人民会堂、小鱼山等文化景点,如何针对大学路文化景点的开发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

  2013年曾有部门提出,在大学路区域,重点引进主题博物馆、休闲会所、咖啡吧、酒吧等业态,盘活优秀历史建筑。政府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因势利导地利用名人故居等资源,先带动了人流量,从而带动民间资本自然而然地介入。

  “政府并非硬在这里推广什么项目,而是先挖掘出历史建筑的文化特色,然后才有了民间的参与,形成了咖啡一条街的氛围,政府再去适时地引导。”修方舟道出了政府发挥的作用。

  挖掘历史文化

  但历史文化的挖掘绝非易事。这些曾经拥有历史积淀的建筑物经过多年洗礼后,大多淹没在历史中,没有人知道。

  修方舟在租下嘉木美术馆后,翻阅了大量档案,终于还原了这座房屋的历史。

  这里原为德国船舶机械师斯蒂尔洛的花园别墅,主体楼1913年7月前建成,百年来保存完好,是青岛标志性德式建筑之一,从二十世纪40年代到2005年期间的60余年,一直是知名医生李召华与石雪筠夫妇的私宅。

  “院子里的银杏树年龄超过房屋,可能有110年,说明这里是先有树,再有楼;还有一棵忍冬树,据说年龄在60到90岁之间……”修方舟很乐意向访客介绍建筑里的一草一木。

  租下房子后,修方舟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动,“只是安装了射灯、轨道等画展用到的一些设备”,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貌。在一楼的一个房间,曾经的壁炉得到了保留,因为是房屋主人石雪筠去世前最后居住的地方,被命名为雪筠厅。

  “老太太的儿子有一次来参观,看到雪筠厅的标识牌,非常感动。”修方舟说,这是对传承的尊重。

  而嘉木美术馆对外开放后,很多人包括附近年逾古稀的邻居才通过修方舟的介绍了解了这段历史,“因为这座房子100年来没有对外开放过。”

  另一栋历史建筑的挖掘过程更加曲折。

  位于湖北路和中山路拐角处的德国水师俱乐部,历史上曾经隶属于各种机构的办公场所,幸运地躲过各种动荡,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去年3月,水师俱乐部的拥有者青岛城市发展集团找到著名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专家马达,希望能对这栋建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在查阅了青岛档案馆的资料并多方问询后,马达了解到,这里很有可能曾是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

  为了得到更多证据,去年10月,马达去德国待了一个月,每天都在档案馆中度过,在1万多张照片、1万多份报纸中寻找这个房子的蛛丝马迹。

  在看过大量资料后,马达认为,这栋于1902年5月10日建成的建筑很可能是青岛老城区前50栋房子之一,关于电影院的考证也有了眉目。

  1907年8月9日,《青岛新报》上刊发了一则电影票广告,“晚7时放映电影,门票票价预售25分,现购30分。”放映地点就是现在湖北路的原德国水师饭店内。“当时的影片名字叫《家乡风光》,是一部默片。”马达说,“众所周知的中国第一家正规电影院是1908年12月建于上海,如果能够得到确认,可以将这一时间提前到1907年8月。”

  马达兴奋地表示,这里将会成为青岛新的文化地标。“这里可以打造成新片试映会,建一个电影博物馆,可以展示早期电影。”

  民间与政府互动

  如今,在经过一年多的整修后,德国水师俱乐部已经恢复旧有风貌,只待合适的时机对外开放。

  德国水师俱乐部的改造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这里曾居住好几户人家,说服这些人搬离不仅费周折,资金上的投入也不是小数。

  这也是目前岛城大部分名人故居开放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历史遗留下的产权等问题,这些名人故居现在都成了私人住宅,虽然外墙挂着某某故居的标识牌,但实际上一栋楼里住着几户到十几户人家,搬迁安置是一笔数额不小的投入。

  “来骆驼祥子博物馆的人都会问,沈从文故居怎么走,萧军萧红故居、王统照故居……每次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他们,这些都还没有开放。”吕谊感慨。

  下一个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很有可能是赵太侔故居。位于龙江路7号的赵太侔故居从去年开始进行修缮,这栋具有浓郁德式风情的老建筑,在修缮中尽可能保持了建筑本身的特色。

  曾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的赵太侔是青岛名人文化的重要缔造者,当时的山东大学不仅有梁实秋、黄敬思、张煦、洪深等知名文科教授,还有童第周、黄际遇等理科学者。

  赵太侔故居曾同时住着7户人家,后来被一个民营企业家耗费巨资买下,现在产权仍然属于这位企业家所有,但政府通过相应的扶持政策,取得了故居的使用权。

  2013年市南区下发的《市南区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鼓励企业(单位)参与市南区中西部老城区老建筑功能调整,最高扶持资金达1000万元。“对于置换现状为住宅的名人故居等保护性建筑开办博物馆等公益文化旅游项目,并与政府合作使用的,每年最高奖励200万元,连续奖励5年。”

  青岛“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加强老城区、老街区、老建筑保护和利用,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留住城市记忆,引导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逐步转换为公司驻地和旅游小区。”

  在相关政策引领下,赵太侔故居的成熟开发经验也将为其他名人故居的开放提供参考。

  不过,在修方舟看来,这种模式无形中为企业增加了成本,“现在很多做文化的企业都是在净投入,完全是一种责任和兴趣爱好,如果能有盈利空间更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修方舟建议,包括这些名人故居在内的历史建筑可以借鉴上海名人故居的开发模式。

  “经过修缮后,一楼对外开放,可以作为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等商业活动,二楼可以住人,或者居民整体搬迁,但产权属于个人,居民还能有一定的房租收入。”修方舟表示。

  青岛1903里院客栈即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保定路10号的里院建筑群是青岛特有的民居建筑,原先住着六七户人家。“住户愿意搬走的,我给他们租房子住,不愿意搬走的,我将房子装修后免费供他们使用。”1903里院客栈负责人王亮说,在装修中尽量保持了里院的整体结构,旧砖、旧木材等都得到了最大限度保留。

  在二十世纪90年代曾拥有中山商城48间店铺的王亮希望能重现中山路的昔日繁华,“这种繁华并非商业的简单重现,而是尽可能地挖掘这些老建筑的文化特色,利用厚重的文化氛围带动整个街区的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缺乏精耕细作 电影票房遭遇“滑铁卢”

缺乏精耕细作 电影票房遭遇“滑铁卢”

各路资本进入后,电影票市场迅速复制了打车、外卖等市场拓展的“烧钱”模式。其手法也逐渐从低价促销发展到大手笔“票补”。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