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怎样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2016-09-28 作者: 曹立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作者:曹立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十三五”时期,为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寻找和培育发展新动力。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明显回落,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传统驱动力量明显减弱,经济发展面临的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增大。从需求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部需求不振,出口增速回落过大。2015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微增0.6%,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出口还低,这显然与全年出口6%的增长目标相去甚远。而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外需持续低迷和传统竞争优势渐失。由此带来投资增长速度放慢,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从供给看,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减弱,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至7.3%(初步核实数据),2015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7%。影响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供给不足。我国面临“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即劳动力短缺与工资持续上涨并存。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根据人力模型预测,“十三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将减少200万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发达国家成熟技术基础上,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和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土地、矿产资源等供求接近上限,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途径实现技术进步的空间逐步缩小。

  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利用较低的要素成本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我国低成本优势产业形成替代效应。这些情况深刻表明:传统增长动力已经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必须从依靠投资、出口带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均衡支撑。因此,“十三五”时期,为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寻找和培育发展新动力。按照《建议》要求,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推动创新发展。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核心是提升生产效率。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后期,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将趋于下降。也就是说,工业化后期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要素质量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驱动。“十三五”时期,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将持续减少,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加强研发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促进创新驱动。2014年中国研发占GDP比重提升到2.09%,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2013年OECD国家平均值为2.4%。除了研发投入以外,通过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大幅度提高很多行业的生产效率。

  培育发展新动力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就会使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进而汇聚成巨大的推动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2014年,我国大力开展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便利工商注册程序,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

  培育发展新动力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与传统产业普遍面临下行压力不同,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产业、新业态增长速度快、成长性好。2015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迅速,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上半年增长速度近40%。因此,按照《建议》要求,培育发展新动力,需要大力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培育发展新动力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是促进消费需求,这是因为,与作为中间需求的投资需求不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我国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消费需求不仅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潜力所在,而且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为此,《建议》指出:“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议》不仅将消费需求置于首位,而且强调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可见,“十三五”时期,在促进“三驾马车”均衡拉动增长的前提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要明显加大。这意味着,从改善13亿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寻找、发掘和培育新的发展动力,以民生作为着眼点来推动创新发展,体现了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的发展理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阶段。在经历了投资大国、生产大国的第一次转型之后,正处于迈向消费大国的历史节点上。因此,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实现由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外循环”增长模式,向创新和消费拉动的“内循环”增长模式转型。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投资及出口对GDP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与此不同的是,随着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社会,居民消费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方面,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具有“先导型”的特点,对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休闲以及培训教育等服务型消费需求快速上升,并对于中等收入、低收入居民产生较强的示范效应,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消费观念、消费偏好以及消费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推动新的产业链及消费需求的形成,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兴起,有力地改善了消费环境,提升了消费意愿,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建议以公共交通为切入点,进行“分享型城市”试点。同时,建设城市分享经济,也要推动以网络实名制为核心的诚信体系建设。

·“独角兽”平台纷涌分享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