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之旅——博洛尼亚
2016-07-08 作者: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教授 刘耀春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博洛尼亚的督政官宫

    博洛尼亚的海神喷泉(Fontana Nettuno)

    《17世纪博洛尼亚的市政厅》

    圣彼得罗尼奥大教堂主立面

    博洛尼亚的拱廊

    《1575年的博洛尼亚地图》

    双塔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一个多中心的文化运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曼托瓦、费拉拉、乌尔比诺等都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中心。这些城市的文艺复兴文化成就既有一些明晰可见的共性,如绘画中的自然主义绘画和建筑中的古典主义,同时又因本土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表现出自身特点。其中,博洛尼亚就突出表现了文艺复兴文化的这一复杂性和多元性。博洛尼亚自中世纪盛期以来一直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享有盛誉的重要文化中心,这一盛誉主要源自其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该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整个欧洲法学研究的重镇。在文艺复兴时期,在丰厚的中世纪文化传统以外,新的文化和艺术潮流也逐渐波及这座城市,新旧文化的并存、交替和相互影响赋予这个城市别样的面貌。

  文艺复兴时期的博洛尼亚曾长期处于本提沃利奥家族的统治之下。与其他城市的领主一样,该家族也竭力通过资助公共建筑或私人建筑以及绘画、雕塑等,来积累文化资本和谋取政治合法性。其中,城市中心广场及其建筑因其显而易见的政治和文化重要性而首先吸引了统治者的关注。1485年-1500年,焦瓦尼·本提沃利奥二世(Giovanni II Bentivoglio)委派建筑师费奥拉旺蒂(Fioravanti)翻修建于中世纪城市共和国时期的督政官宫(Palazzo Podestà)。在督政官宫底层建造了开放式拱廊,其上方是议事大厅。在督政官的背后矗立着建于1212年的阿伦格钟塔。这次翻修在博洛尼亚艺术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着文艺复兴风格在博洛尼亚的到来。其明显的标记就是底层拱廊采用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圆拱,而非哥特式尖拱(图1)。在督政官背后还有1244-1246年间修建的一座哥特式宫殿,因为国王恩佐曾于1249至1271年间被关押在此,后人遂将其称为“国王恩佐宫”(Palazzo Re Enzo)。这座建筑后来历经了数次改造,其原初形制已不复得见。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权力往往密切交织在一起的,建筑尤其如此。1506年,本提沃利奥家族的统治被推翻,此后博洛尼亚由罗马教皇委派的代表统辖。事实上,博洛尼亚成为教宗国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在梵蒂冈宫有一间屋子就被命名为“博洛尼亚厅”(Sala Bologna),里面有博洛尼亚画家罗恩佐·萨巴蒂尼(Lorenzo Sabatini)绘制的一幅博洛尼亚地图(图2)。

  16世纪中后期,教宗代表皮埃尔·多纳托·切尔西(Pier Donato Celsi)决心改造博洛尼亚的城市中心,博洛尼亚的中心广场开始发生巨变。这些改造工程包括对督政官宫对面的圣彼得罗尼奥大教堂(San Petronio)的扩建。该教堂是献给博洛尼亚的主保圣徒圣彼得罗尼奥的,其主体结构在15世纪基本完成,采用的是哥特式风格。1518年,建筑师多梅尼科·达·瓦里尼亚纳(Domenico da Varignana)为该教堂设计了哥特式风格的立面,以保持教堂风格的统一。但最终教堂的立面装饰只完成了底层部分,其余部分一直未完成,直至今日(图3)。这无疑是一种缺憾,但这个不足却有助于中国人理解意大利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意大利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外立面是可以分离的,即使没有主立面也不会影响主体结构的稳固,立面的功用是赋予建筑物特性和美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许多教堂的建筑立面可以从容地完成,例如米兰大教堂的立面是在18世纪完成,而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圣十字架教堂的主立面都是在19世纪才得以完成。

  督政官宫的西边是新建的市政厅(Palazzo Comunale),它又被称为“阿库尔西奥宫”(Palazzo d’Accursio)。在16世纪,这里是教宗代表履行职权的场所。由于该市政厅经历多次改建,因而建筑风格极为混杂。其整体风格接近哥特式,但在16世纪中后期有增加了些许文艺复兴风格元素,特别是大门和窗户。它也不具有一般宫殿建筑的对称性,有点不伦不类(图4)。这座宫殿的构造与督政官宫有显著差异,其封闭性与和后者的开放性尤其形成鲜明对照,生动地体现了封闭、神秘的教宗专制主义与早期开放的城市共和国政治的不同。

  16世纪后期,建筑师雅可波·达·维尼奥拉(Jacopo da Vignola)在督政官宫的东边修建了文艺复兴风格的“银行家宫”(Palazzo dei Banchi)。圣彼得罗尼奥大教堂、督政官宫、银行家宫和市政厅共同围合成一个广阔的矩形广场,即“大广场”(Piazza Maggiore)。

  在市政厅和“国王恩佐宫”之间有一个小广场,红衣主教切尔西聘请雕塑家吉安波洛尼亚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海神喷泉,因而这个小广场被称“海神广场”(Piazza del Nettuno)。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崇尚古典文化的时代,这突出表现为人们对取材于古代历史和神话的绘画和雕塑的崇尚和热爱。在意大利南方的墨西拿、中部的佛罗伦萨的中心广场上都矗立着海神尼普顿喷泉。而博洛尼亚城市广场的海神喷泉也构成了博洛尼亚新的城市象征(图5)。这座喷泉耗费巨大,教宗庇护四世、红衣主教切尔西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喷泉的中柱上有庇护四世、切尔西、卡罗·波罗梅奥和博洛尼亚市政府的徽章,暗示这个喷泉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喷泉并不只为了装饰空旷的广场,它兼有供水和分配水源的实用功能。

  虽然博洛尼亚并非文艺复兴文化的显要中心,但它也有其独到之处。博洛尼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盛产优秀女艺术家的城市,在这里出现了三位重要的女艺术家,分别是雕塑家普罗佩尔西亚·德·罗西、画家拉维尼亚·丰塔纳和埃利萨贝塔·塞拉尼,这一现象值得玩味,或许博洛尼亚注重文教的传统更有利于女性接受教育和从事高雅的艺术活动。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博洛尼亚,丰厚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并未因新文化的发展而黯然失色,而是与之并存、交融和交相辉映。距中心广场不远就是两座直插云霄的中世纪高塔,即阿西内利塔(Asinelli, 97米)和加里森达塔(Garisenda, 48米)。两塔兴建于11世纪后期和12世纪早期,属于博洛尼亚城市共和国早期的建筑。这两座高塔一高一低,皆略微倾斜,让人联想到著名的比萨斜塔。这两座塔其实是两座碉楼,是中世纪城市政治和历史的生动见证。在中世纪盛期,城市的繁荣吸引许多乡村土地贵族迁入城市,他们在城里豢养家丁和私人卫队,抢夺城市空间,并纷纷修筑碉楼(高塔)为据点,这一现象在佛罗伦萨、卢卡、锡耶纳和博洛尼亚等城市尤其盛行。后来,随着城市政治的日趋稳定,大多数碉楼被拆除,而博洛尼亚的双塔就是少数幸存下来的碉楼之一。(图6)。

  正是博洛尼亚的这两座高塔启发日裔美国建筑师山崎实(Minoru Yamasaki)设计了纽约著名的双子塔,即世界贸易中心,可惜它们在2001年的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中化为灰烬。

  在双塔的一侧是博洛尼亚另一处重要的中世纪文化空间,即博洛尼亚大学。创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也是博洛尼亚城市声望的重要源泉之一。博洛尼亚大学没有校园和围墙,而是嵌入城市之中。与英语世界的大学不同,欧洲大陆国家的大学大多没有校园,各个学院往往散布在城市不同地方。除个别大学之外,要在意大利大学里享受宁静的校园生活和美丽的风光简直是一种奢望!中国在发展近代大学时,师从的是英美而非欧陆大学传统,因此中国的大学都有校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中国名校的美丽校园都是意大利大学所望尘莫及的。

  从市中心漫步博洛尼亚大学,沿途都是拱廊街,拱廊是意大利城市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博洛尼亚人把它发挥到极致,老城区里的拱廊街的总长度约38公里,位居意大利城市之首,从而使拱廊街成为博洛尼亚城的一大特色。1581年,法国文人蒙田在博洛尼亚游历时,就对该城的拱廊街赞美有加。后世的博洛尼亚人也把拱廊街视为自己的建筑传统,在博洛尼亚的北边有一座高山,名曰“守卫山”(Colle di Guardia),人们修建了一条蜿蜒爬升的拱廊,从山脚下的萨拉戈萨门一直通向山顶的圣卢卡教堂(图7)。圣卢卡教堂修建于18世纪前半期,是新古典式风格,从这里极目远眺,博洛尼亚的城市景观和附近的乡村风光美不胜收。

  细心游客会发现,不同的意大利城市有不同的主导色调,威尼斯色彩斑斓,比萨偏爱白色,佛罗伦萨偏重冷色调(恰如傅雷先生赋予的译名“翡冷翠”给人的色彩感觉),博洛尼亚偏重红色,因此,意大利人送给它一个外号——“红城”(la Rossa)!漫步在“红城”里的拱廊街,人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艺术气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建议以公共交通为切入点,进行“分享型城市”试点。同时,建设城市分享经济,也要推动以网络实名制为核心的诚信体系建设。

·“独角兽”平台纷涌分享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