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之旅——威尼斯
2016-05-27 作者: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教授 刘耀春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图1 圣马可兄弟会教堂

    图2 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图3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图4 卡纳莱托:威尼斯造船厂的大门

    近年来,随着国人钱包的丰盈,出国旅游成为一股热潮。浩浩荡荡的中国游客队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文化景观。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多数游客只是旅游产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经过规定线路上的景点,对当地风俗文化并未有实质体验和了解。这与古代先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期许相去何其远!其实,“游学”或许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在旅行中,在与不同地域文化的直面相遇中去学习或许少了书斋的静谧,却多了真切的生活体验。因其如此,“游学”在现代欧洲一度是一种制度性的教育实践。16世纪到19世纪,英国上层家庭的子弟通常要在导师的陪同下前往欧洲大陆游历,作为“完成英国绅士教育的最后一环”,这就是著名的“大游学”(Grand Tour)。近几年,有一些国人已不满足于旅游流水线作业,而开始尝试此种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大游学”,譬如在精英中日益流行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之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运动之一,其文化成就,尤其艺术成就至今仍具有无穷魅力。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多个文化中心的共同成就,这些中心如今已大都成为旅游线路上的规定景点。如果按照文艺复兴发生和传播的时空顺序,“文艺复兴之旅”应从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佛罗伦萨开始,因为这里是文艺复兴的摇篮和发源地。但实际操作中,许多旅游线路的设计出于地理便利考虑,都是从东北端的威尼斯开始。比如“世界文明的阅读与行走”策划的“文艺复兴之旅”就是如此,按照此种设计,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明的体验不是一个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的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倒放的电影。

  欣赏一个城市,首先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层”。威尼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使这座城市的文化层格外丰富。其视觉艺术和建筑文化遗产丰富到足以编写一部又一部威尼斯艺术史和威尼斯建筑史。威尼斯曾长期是连接欧洲与古代拜占庭和穆斯林世界的桥梁,多种文化的长期并存、交流和相互影响在这里留下了的深刻。威尼斯的世界性特色使其在意大利各个城市中独树一帜。

  让我们以威尼斯的视觉艺术为线索,层层体验威尼斯丰富的历史文化层。最早的文化层积淀于拜占庭时期,圣马可大教堂是其鲜明标志。中世纪盛期,源自法国巴黎的哥特式风格开始渗入威尼斯,并形成独树一帜的威尼斯哥特式风格。威尼斯的总督府和大水道旁的黄金宫可视为此种威尼斯哥特式建筑的精华。威尼斯哥特式突出体现在其别出心裁的哥特式花窗,它们的造型变化无穷,乃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威尼斯和意大利人自己也弄不明白它们的演变过程,直至19世纪英国天才的艺术批评家和建筑史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最终破解了威尼斯哥特式建筑的密码,在其《威尼斯的石头》一书里,他首次清晰地勾勒了威尼斯哥特式窗户风格的类型和演变过程,从此,人们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对威尼斯的哥特式建筑文化遗产进行归类和分期。需要指出的是,威尼斯的中世纪建筑也吸收了伊斯兰文化的因素,如威尼斯总督府外立面的淡红色瓷砖装饰源自波斯建筑传统,总督府上方的垛口装饰则借鉴了清真寺风格。

  从15世纪中期开始,威尼斯开始接受来自佛罗伦萨的“新艺术风格”,当时人称之为“古代风格”(all’antica),即现在人们所说的“文艺复兴风格”。“古代风格”构成了威尼斯的“文艺复兴文化层”。新风格最先由建筑师毛罗·科杜西(Mauro Codussi)引入,科西杜代表性建筑作品是圣马可的兄弟会教堂(Scuola Grande di San Marco,〔图1〕)和钟楼。到16世纪,新风格借助雅科波·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安德雷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和米凯莱·圣米凯利(Michele Sanmicheli)等杰出建筑师的天才发展到顶峰。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周围汇集了许多新风格的建筑经典,如圣马可图书馆、钟塔的敞廊、铸币局等。在16世纪中后期,帕拉迪奥在圣马可广场对面的岛上设计修建了一些更纯正的古典风格教堂,如救世主大教堂和圣乔治大教堂。新风尚也蔓延到私人建筑,威尼斯大水道两旁就有不少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

  不同的文化层有也包含不同风格的绘画。中世纪的威尼斯绘画主要为拜占庭风格和哥特式风格。15世纪,雅科波·贝利尼(Jacopo Bellini)及其子真蒂莱·贝利尼(Gentile Bellini)和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开创了一种自然主义新风格。到16世纪,乔尔乔内、提香、丁托雷托和维罗内塞等人将此种新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著名的“威尼斯画派”。一般认为,威尼斯画派与北方的佛罗伦萨画派各有所长:威尼斯画派注重色彩和光影效果的表现,而佛罗伦萨画派注重线条和素描。不过,就表现内容而言威尼斯画派似更丰富多样,特别是东方世界和城市生活成为画家关注的对象。真蒂莱·贝利尼画了土耳其苏丹的肖像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街景;提香笔下充满挑逗意味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则展现了威尼斯的情色世界。对比一下体香的“维纳斯”与佛罗伦萨画家波提切利的“维纳斯”是饶有趣味的,前者的色情意味与后者的高贵、典雅形成了鲜明对比〔图2和图3〕。

  实际上,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和体验威尼斯的整个文化遗产是不现实的,而只能根据威尼斯城市空间布局加以取舍。就威尼斯的文艺复兴文化而言,有三个经典景观带是必不可少。首先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此处汇集了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精华。从圣马可广场沿着海滨直至威尼斯造船厂〔图4〕,这一条海景线构成了威尼斯共和国的“脸面”。

  其次是威尼斯的大水道。威尼斯是著名的水城,城市里水道纵横交错,如同迷宫里的路径。其中反“S”形的大水道是当之无愧的“水道之王”,其两旁聚集着的威尼斯贵族豪门宫殿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威尼斯建筑史。如哥特式风格的“黄金宫”,以及文艺复兴格的里马尼宫和科尔内尔宫。这些建筑的主人竞相通过以与众不同的建筑外立面和装饰凸显其地位和个性。里亚尔多桥是大水道上的另一重要景观。它原本是一座木桥,1500年火灾后威尼斯政府用石料将其复建,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在文艺复兴时期,这里是威尼斯重要的市场和经济活动中心。

  最后一个不容错过的景观带是圣马可兄弟会教堂和圣约翰教堂。在文艺复兴时期这里是重要的仪式空间,经常举行大型宗教节庆。著名雕塑家安德雷亚·维罗基奥(Andrea Verrochio)铸造的青铜骑马像《科莱奥尼》也矗立在这里。

  其实,整个威尼斯城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条大街小巷都有不同的文化艺术魅力,需要有耐心的游客慢慢搜寻和欣赏。因为威尼斯是一座水城,人们出行时要么步行,要么乘坐凤尾船——贡多拉,这种独特的交通工具也成了威尼斯的一道靓丽风景!

  威尼斯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尾声和最后一站。从1494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开始,意大利半岛沦为法国、西班牙、罗马教廷权力角逐的战场。外部的震荡加剧了各个城市内部的政治和社会混乱,文人和艺术家曾享有的相对安宁的世界已彻底崩坍。另一方面,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日趋保守和不宽容,对文化艺术活动开始施加严格控制。所有这些都使文化艺术活动遭受阻碍和重创,并日益走向衰落。威尼斯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后一站并非偶然。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的政局一直相对稳定,其统治阶层曾自豪地宣扬威尼斯是“最安宁的共和国”(La Serenissima)。威尼斯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给当时以及后世的欧洲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威尼斯一度成为“欧洲政治教育”的榜样,比如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共和激进派就常常以威尼斯共和国为参照系。或许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的统治经精英最引以自傲的是这一“威尼斯神话”,但从后世眼光来看,真正赋予威尼斯恒久声名的是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或许这是威尼斯之旅带给我们的另一重要收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建议以公共交通为切入点,进行“分享型城市”试点。同时,建设城市分享经济,也要推动以网络实名制为核心的诚信体系建设。

·“独角兽”平台纷涌分享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