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窑村 |
据博山《薛氏族谱》记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故于宋仁宗六年(1028年),卜葬于山头庄西为莹。二子故时,亦葬于此。……薛氏自始祖时起,历宋、元、明、清,世居于斯”。薛氏家谱由八陡迁址于山头村东业陶,建圆窑数座,其陶业兴盛显赫之名气,故取地名“窑广”,此称沿袭至今。
远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制造和使用陶器;到了宋代,陶瓷生产即著称于世,其产品从白釉、黑釉及雕塑器件到驰名中外的雨点釉、茶叶末釉,丰富多样,其原料主要采用大青土进行制作烧制,而以粗陶器为主,可分黑陶、白陶两大类。
山头地区地产丰富,蕴藏着优质陶土,且盛产煤炭,故当地人世代以陶业为生,可谓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尤其是山头的河南东村(今古窑村)一带,大大小小的窑多如牛毛,这些用来烧制陶瓷的窑大多为圆形,如同一个个馒头,而窑顶则有专门的烟囱,因此当地人依然习惯称这种窑为“馒头窑”。
而谈起馒头窑的大小,古窑村里的老人往往喜欢用“行柱”这样的规格来描述。所谓的行柱,即是指馒头窑的容量,做好后的陶坯会装在匣钵里,然后以匣钵数量来计算,其中横为行,竖为柱:一般都是以两行四柱、三行六柱、四行八柱、五行十柱、六行十二柱、七行十四柱来计算。
从目前调研和史料研究来看,古窑村最大的窑就是七行十四柱的规格。如果以5寸直径的陶碗来计算,最大的馒头窑一次性可以烧制12万件陶碗。
民国时期开始,古窑村人尝试着成套地烧制陶瓷器皿,其中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并据此研发出了“套五”、“套六”等瓷器,即五到六个陶瓷盆坯装在一起烧制成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设备与工艺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器具更新换代,逐步以细瓷取代粗瓷、以瓷代陶。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之后,博山山头逐步发展成为山东重要的陶瓷产地和销售中心。
随着岁月的蚕食,古老的馒头窑已所剩不多。
据考证,清朝末年,古窑村尚存馒头窑141座。而如今,古窑村只有20座左右的馒头窑。
1985年,博山陶瓷厂彻底淘汰了馒头窑烧制工艺,大量的馒头窑在被废弃后拆除。
存下来的馒头窑,东一个、西一个地分散于古窑村的各个角落,由于缺乏相应的修缮和保护,不少古窑已经杂草丛生。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旧时的民窑或是官窑早已完成使命,千年窑业时光已逝去。由远古而沿建的陶窑已成为当地陶艺人信奉的窑神。历经世纪春秋的古窑,不仅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考究价值。
时至今日,古窑历经烘烧后,其内膛已饱经火度,窑体已显现出斑驳裂痕。遗存于世的古窑,既是一种时代产物,又是一种悠扬的古风情韵,它们正在向世人传递着一种无声的人文信息。
如今,古窑村的文化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博山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以保护,目前在积极整合陶瓷古窑参观、陶琉生产体验、陶琉精品制作观摩、陶琉工艺品研发生产展销等文化和旅游体验产业链,在保护老窑的同时,拓展陶瓷业发展空间。
虽然旧式老窑已被废弃,但山头人的工作、生活早已与陶瓷密不可分。繁荣的中国博山陶琉大观园国际商贸城目前已有500多个商户进驻,50多家陶琉企业进驻陶琉工业园,带动周边形成了一条陶琉特色商业街。每到周末,这儿的商店里便人头攒动,好不热闹。陶瓷商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十几亿元。
如今的山头街道已成为省级陶瓷琉璃特色产业镇、省级陶琉工艺品生产基地、省级旅游强镇,也是博山陶琉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博山陶窑炉膛火焰生生不息,由古窑村而起的陶瓷历史也将在这里绵延永续……
本稿件由博山区委宣传部高健、李安臣、苏兵采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