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几生修得住江安
2015-09-09 作者: 林星廷 陆永忠 杨传勇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自古以来,江安人文荟萃,代有才出,一代文豪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杨升庵、巴金、曹禺曾经留寓江安吟诗作赋,著书立学。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吴祖光曾经写下“长江一线忆情牵,北望青青四面山。四十四年寻旧梦,几生修得住江安”的诗句。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瑰宝和丰富的名胜古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簧工艺”、 民间建筑化石“夕佳山古民居”、中国戏剧摇篮“国立剧专”旧址、中国观赏石之乡“长江奇石”成为江安的四张文化名片,扬名海内外。

  江安竹簧 工艺奇葩

  “你仔细看看,雕刻人物头像的时候要注意头部比例。”在位于江安县城的竹木艺术品陈列馆二楼工作室,中国竹工艺大师何华一正在给徒孙罗平“传经”。而一旁的大女儿何素梅和二女儿何玉兰也没闲着,一个在指导徒弟邓菊如何精雕细琢,另一个在摆放雕刻好的工艺品。

  竹簧工艺是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文化符号,是四川省非常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江安竹簧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何华一声名远播,是中国竹工艺大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两个女儿师承父亲,今年已被评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

  一门三大师。父女两代结缘竹簧工艺,他们都渴望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挥洒,墙柜上摆放的无数荣誉为父女三人的梦想做了注脚:传承竹簧工艺。

  在这个竹木艺术品陈列馆,除了展示工艺品外,还专门开设了传习区、工作室、大师讲坛等,“我们想通过陈列馆传习技艺,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再加上网络营销宣传,这些直观的方式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发展竹簧工艺,让江安竹簧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更广地传承下去。”无论是何华一还是何素梅、何玉兰,他们都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将江安竹簧工艺传承下去。

  在何华一的家里,客厅靠窗一隅就是他和女儿们的“工作室”,桌上是一大堆雕刻工具,还有他的半成品《羲之爱鹅》。玻璃储物柜里摆放着他最满意的部分作品,镂空雕《长江颂》在上海世博会进行展示、《高山流水》在上海世博会现场雕刻。因为热爱,所以传承。“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何华一一边展示,一边说出心里话。他还拿出二女儿何玉兰雕刻的筷子《龙凤呈祥》,放大镜下的龙凤栩栩如生,微雕技术的精湛让人十分震撼。

  江安竹簧工艺有着辉煌的历史。1951年蔡金山的竹簧作品《花篮》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江安的竹簧工艺品由此走上世界,蜚声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末,江安竹工艺大师赖银章作品《双狮龙凤竹筷》送到了毛泽东主席手里,并深得主席喜爱。解放后至今,江安竹簧工艺共获国家、省部级奖励40余个。

  “希望竹簧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传承和发展中探索新路。”何华一的这个愿望,一步步实现着。而今,像罗平和邓菊,算得上是第三代传承人了,他们也将分别带着自己的作品《双寿图》和《溪山楼观图》,参加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

  传承竹簧工艺,这不仅仅是一件件精品,更倾注着他们对竹簧工艺事业的一份热心、一份执着、一份贡献。

  夕佳山古民居:民间建筑化石

  从江安县城出发,往东南车行18公里,就到达夕佳山古民居。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下,隐约可见深院高墙,飞檐黛瓦。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夕佳山民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活化石”、“传统文化的大宝库”、“天然鹭鸟公园”、“川南农耕文化的缩影”。经清、民国期间几次较大的修葺,保存完整。《草莽英雄》、《傻儿师长》等30余部电影、电视剧、专题片曾先后在这里取景、拍摄。

  民居坐南向北,南依安远山脉,北临层层浅丘,有“千人拱手,万山来朝”的气势。传说,夕佳山古民居创建人黄应江在始建庄园时,请来风水先生看了地形后说,青龙、白虎、朱雀3个方位均气势宏大,唯宅后玄武太矮,建议在宅基后垒土造山,以壮玄武,或广植树木,可招吉祥。黄应江听后采纳了这一种建议,在宅后广植桢楠。楠木成林之后,引来群群白鹭安营筑巢,繁衍后代。每逢阳春三月,鹭鸟回归,热闹非凡。傍晚,夕阳西照,千鸟归林,一如陶渊明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意境,“夕佳山”因而得名。

  夕佳山民居由对称的四合院组成,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彩绘飞金,富丽堂皇,四周有高墙环绕,四角设有碉楼。据介绍,民居共有房屋123间,纵深三进,大门、正厅、后厅依次置于一中轴线上,向左右两边展开,主次分明,开合有序,组成一个个用途各异的四合院,整个布局形如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停在一个古瓶上,意为平(瓶)安鹤祥(翔)。

  跨进石狮把守的大门,进入第一进院落,迎着前宽后窄的九级石阶登堂入室,便是主人会见宾朋的前厅。穿过前厅,便进入第二院落,一块“三凤联飞”的横匾悬挂在后厅正门之上,据说黄氏家庭在清代有3名子弟同时考中秀才,地方贤达镌此匾相赠。

  后厅的左边,依次展开的是工字厅、经堂、戏台、中客厅、书房、琴房、学馆及后花园、西花园(沁园)。各个厅堂依次级级上升,暗寓“步步高升”之意。右边的院落,则是下客厅、小姐楼、餐厅、厨房、仓库、工房等,系庄园的晚辈、佣人、佃户等居住的地方,格调也要低些。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布局反映了中华民族“左贵于右”的习尚,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穿过工字厅,转过一道屏风,便是古戏台,戏台前的宽阔长廊,即是观看席。上戏台须登七级台阶,台阶的左右两边木栏上,有两幅取自戏剧故事的木刻图画,均为大家熟悉的内容:一为《西厢记》,一为《白蛇传》。戏台通过一道圆门与后花园相通,坐在台下,可见园中有园,戏中有景。出圆门,过小桥,进入后花园,园内古榕参天,黄桷飘香,桃红柳绿,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书房、琴房便在园内。透过圆门和开窗墙,可见沁园小景,遥远幽深,极富江南园林特色,园中一株参天古榕树与一株高约10米的古棕树相抱,树根相连,暗寓“中(棕)庸(榕)之道”。

  民居建筑均饰以雕刻雕塑,描金绘彩,挂匾悬对,十分精美,富含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无论门窗、脊顶、斜撑、柱础、墙饰,还是木刻、石雕,制作都极具匠心,手法细腻,具有深刻的寓意。

  1988年,经省、市、县编委批准,成立“四川省夕佳山民俗博物馆”,截至目前已接待中外游客150多万人次,深受海内外游人的青睐。2010年起,夕佳山古民居和国立剧专江安旧址一起获得国家财政部批准,免费向游人开放。

  国立剧专:中国戏剧的摇篮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在中国首次公演,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在川南的一个小地方——江安县城。公演当天下着小雨,江安县城万人空巷,人们打着油布伞在雨中感受世界名剧的魅力。而演出者正是当年江安国立剧专的师生们。

  成立于1935年10月的国立剧专,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从南京疏散到大后方,1939年4月迁到江安,在江安办学六年,并于1940年6月升格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直到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6月迁回重庆。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合并组成中央戏剧学院,是现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江安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摇篮。

  国立剧专在江安的6年时间是剧专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时期,在教学上名师荟萃,人才培出,曹禺、洪深等著名戏剧家曾在此执教;谢晋、张骏祥等大批戏剧和电影界的大师曾在这里被造就成才。

  剧专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八宝饭”(米中含有泥、谷子、稗子、碎石、老鼠屎等),点桐油灯。为了改善学生的生活,学校举行了“凭物公演”(演戏不卖票,观众只要带多少不拘的食物就可入场看戏),每逢演出,江安小城犹如过节一样热闹非凡,有的观众拿着一块猪肉或提一篮鸡蛋,或背一筐蔬菜等,涌进剧专观看演出。

  由于设备简陋,全校只有唯一一台钢琴,许多同学为了学好音乐常常晚上练琴,校友周牧回忆,一位女同学有一次晚上练琴很晚了,由于太疲倦而伏在琴上睡着了,将油灯打倒烧坏了琴键,她急得直哭,饭也吃不下去。而电影大师谢晋在江安读书时期,每天上课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排练场上。

  1985年曹禺回忆在江安度过的难忘岁月时,欣然题词:“我们喝过江安的水,吃过江安的粮,忘不了江安人民对我们的恩情,让我们一道为四化建设,为祖国富强奋斗终身。”

  目前,馆藏文物史料共计约4000件,已陈列展出2000件,分十一间展室陈列,主要展出反映剧专十四年的历史照片、文献等珍贵史料和剧专校友的艺术成果。

  保存完好的国立剧专已成为江安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据馆内资料统计,开馆以来,先后已接待国内外人士5万多人,其间,有近200余名剧专师生前后重访江安,中戏戏剧文学系部分学生,也曾到江安剧专旧址“朝圣”,部分法国、日本及“台湾学者”和其他人士先后造访江安剧专旧址。

  江安奇石:长江文化的瑰宝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她的名字叫长江,美石聚在沙滩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江安的长江奇石不仅藏量丰富,而且种类繁多、品位极高、潜力巨大。勤劳热情的江安人民将那些仿佛普通的石头发掘出奇特的魅力,让人爱不释手,赋予了长江之石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成就江安县独特的石文化。

  江安奇石,是江安长江奇石有别于其他长江奇石的特称。不仅石种丰富,形、质、色、纹、意俱佳,而且始终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纯天然性,因而在收藏界很受青睐。

  陈远宁是一名下岗工人,也是江安奇石爱好者之一, 70多岁的年龄身子骨还很硬朗。10年以来,他不间断地在河滩拣选自己喜爱的长江石。据老人回忆,这些年他和家里人从河边捡回来长江石差不多有40吨。 “有时候捡起一块好石头,甚至会高兴到几天都睡不着觉。”其后,老人亲自前往上海、南宁等奇石展销会,与石商、奇石收藏家交流,卖掉的石头堆起来估计也有6、7吨,靠这些奇石,老人大概收入了30多万元。

  在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江安雅石协会会长朱金华在“石疯子茶园”喝茶时候结识了一批奇石爱好者,并对家乡的长江石产生了兴趣。2003年,朱金华随县城何老师下了河滩,第一次学采石头。采到一枚题为《惜别依依》的精品图纹石。此石圆润饱满,灰白底色上呈现出青色图案,看似水塘边,一对情侣伫立古槐之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两年后,此石被韩国石商徐先生相中,以一万元人民币买走。”

  “十处打锣九处在”,这是对江安奇石爱好者们的写照。据统计,江安石友先后从各地石展中,摘取了金奖38个、银奖45个、铜奖80个,足迹先后踏遍贵阳、成都、徐州、洛阳、上海、南京、石家庄、银川、西安、北京、济南等地。早在2004年12月24日,江安长江奇石文化产业就已繁荣起来,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长江奇石之乡”。2014被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

  “长江石的画面石是目前世界上最美的石头,我走过那么多国家和地区还没有碰到过,因为它给人一种东方文人思想的感觉。”台湾中华赏石协会理事长、台北大千世界艺术展示中心董事长林同滨先生参观了江安的长江奇石后,道出肺腑之言。

  目前,江安城乡采石、玩石、藏石的人员已发展到3000余人。由于采石、藏石队伍的逐步壮大,江安石友的藏石量已达到1000吨以上。50余家长江奇石城、馆和经营门市彰显出江安奇石文化的繁荣发展。奇石,已成为江安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增长点。

  如今,“竹簧工艺”、“夕佳山古民居”、“国立剧专旧址”、“长江奇石”四大文化品牌在江安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与现代文明碰撞出更加耀眼的火花,为“文化江安 魅力之港”增光添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MERS考验韩国政府应对能力

MERS考验韩国政府应对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次考验政府的快速应对能力,疫情爆发初期韩国政府的应对不力受到多方诟病,目前正面临新一轮防控形势的严峻考验。

企业遭银行"变相压榨" 以贷转存成"行规"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天猫、1号店和亚马逊这5家综合性购物平台购买了智能手环和家庭装洗衣液两种商品。综合来看, 1号店在退货政策执行上表现比较差。

椰岛鹿龟等51家酒企陷“伟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