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特大型城市户籍改革不能拖延
2015-06-09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蔡昉 来源: 经济日报

 

  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引擎。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以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和地方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切切实实地推进改革,才能真正获得改革红利。

  未来要应对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要靠改革。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制度环境也确实还有很多增加劳动力供给的空间。比如我们有2.7亿的农民工,这是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因此这部分劳动力供给是不稳定的。他们通常40岁以后就陆陆续续返回农村,平时的经济波动也可能迫使他们回乡。如果户籍改革能够把这些人变成城市的永久居民,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那这部分劳动力供给就会更为稳定,也可以明显地延长人口红利。

  除了稳定劳动力数量,另外一方面如果劳动者的质量能得到提高,也是一种新的人口红利。长期看中国的劳动力数量本来就紧张,如果质量也没有提高,不要说延续人口红利,我们想转向创新驱动和生产率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都可能会做不到。所以,提高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必须从现在就抓起。

  通常人们认为人口多是经济发展的负担,事实上这是不准确的。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有60%至70%的贡献来自于资本积累,而资本之所以能够得到充足的积累,是因为人口抚养比较低,创造财富的年轻人比较多,老龄人口比较少。再加上人口众多,资本的回报率就高,所以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口因素的贡献,即所谓人口红利。

  当然就业人口多也会带来现实挑战。首先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严峻问题。其实很多国家在某一个阶段都有高校扩招的经历,与此同时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一个选择是知难而退,减缓高等教育扩张的速度,比如日本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结果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整个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开始拉大,这是日本陷入到“失去的20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劳动力市场永远是缺乏高素质劳动者的。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高校扩张造成的,问题可能是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没有把大学生很好地和雇主匹配起来,或者是很多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充分,一些行业存在垄断因而吸纳就业不足等。克服这些困难,同样必须要靠改革,主张缩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是短视的观念。职业教育要发展,但以牺牲通识性的高等教育为代价也是不对的。

  中国的改革一直是渐进式的。未来新型城镇化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镇化,我赞成仍然要继续保持改革的渐进性。但渐进性不是说要拖延,我们必须要有时间表、路线图和军令状。具体到户籍制度改革,我们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城市。现在讲到在特大型城市推进户籍改革,确实遇到人口密集、环境问题、交通堵塞问题,甚至可能有贫民窟等问题,少数几个特大城市或许应该特殊施策。但是,要严格界定哪些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慎重,不能把这个范围过分扩大。

  推进新型城镇化可能遇到的难题,不应该成为延缓进行改革的理由。渐进式改革绝不意味着拖延改革,更不意味着不改革。如果大城市的政府没有改革的动力,担心户籍改革会引起更过度的人口流入,这时候我们就要通过研究、通过实验,去看导致城市病的根源在哪里?是因为我们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造成的,还是因为政府的管理能力不够、政府的服务水平不足而导致的?要对症下药,而不要因噎废食。所以可以在实践中去摸索,看到事实以后才能下决心,但是总要有切切实实的推进改革的动作。只有依靠改革,才能尽可能长时间地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污染转移屡禁不止 中西部或重走老路

污染转移屡禁不止 中西部或重走老路

大量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同步转移现象依然存在,东部地区部分淘汰的污染产业又被当作“香饽饽”大举引入中西部地区。

中国先进制造寻找“全球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