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什么是“场景”,怎样的时代?
2015-01-21 作者: 杨吉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两位科技作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国内也有翻译为“谢尔·以色列”),当他们联手写出《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揭示了一个新纪元的开启,或许对很多人而言,当务之急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场景”?

    它泛指生活中的情景,这话没错,但对了一半;问题的关键在于,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才是作者们关心的。正如他们在书中举的简单例子,当人们戴着最新款谷歌眼镜走进机场航站楼,谷歌眼镜向你显示了你要搭乘的航班信息。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系统知道你此刻所处的位置和日程表,并可以自动检测到你的视线所及之处。而且,随着你佩戴它的时间越久,它对你的行为模式了解得就越多,就可以越好地满足你当时的需求,甚至只要你一有念想它就会及时感知,随时待命服务于你。

    这便是“场景”,也可以说是“现场感”。它就好比一个全能的私人助理、贴身管家时刻在你身边,多年的朝夕相处,使得他对你比你对自己都还要了解。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他知道你在看什么、想什么、要什么和准备做什么,并且总能先你一步,帮助你更好地工作生活。倘若换一个技术应用来理解,它就像是语义搜索,搜索引擎的工作不再拘泥于你所输入请求语句的字面本身,而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地捕捉(猜到)你所输入语句背后的真正意图,并以此来进行搜索,从而更准确地向你呈现最符合目标的搜索结果。对比于传统搜索,语义搜索是从内容到意义、从信息到价值到转换,同样道理,场景让应用更针对性、让服务更个性化。换句话讲,场景时代亦是一种意义时代、价值时代。

    然而,场景常有,但斯考伯和伊斯雷尔笔下的“场景”却不是想见就得见的。在他们看来,因为有了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这“五种原力”(作者语)让场景得以实现,也让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和生活新形态从想象接近可能。

    在这五力中,移动设备是入口,是根本,是“聚合其他四种原力”的基础设施,当然,光“移动”是不够的,它必须还得是“智能”,对此,迈克尔·塞勒在《移动浪潮》一书中有过足够详细地阐述。相较于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社交媒体或许是最不重要的,但斯考伯和伊斯雷尔两人曾在2005年合著了《财富博客》、随后伊斯雷尔个人又写出了《微博力》一书,他们对于社交媒体的商业价值以及企业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战略布局是有前瞻意识的,所以,无论于情于理,他们也会将它纳入其中。就场景而言,社交媒体的最大贡献恰恰在于社群互动、粉丝经济、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CRM)。至于其他三个力,其实是技术层面的,为场景的搭建和软件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让服务变得更精确、更个性。

    在书的余下部分,两位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场景应用的发展现状,通过大量事例列举,我们知道从健康、消费、驾驶、交通、医疗、家用,场景应用已无处不在;从谷歌眼镜到无人驾驶汽车,从传感器药丸到能远程控制的家用物联网,再从智能玻璃到具有情境感的窗户,场景设备随处可见,而它所引领的一个新时代已近在眼前。

    认识了场景,于是就好理解为什么谷歌做眼镜、苹果做地图、Facebook收Oculus,而再看国内,百度、阿里、腾讯也为什么会加紧对生活消费场景的布局。事实上,这已不是通往移动互联站不站票的问题,而是关乎输赢有没有入场券的问题。就像《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封面所写的:“了解场景,就站在了风口上;谁能占据场景,就能赢得未来。”

    从科技业整体发展来看,场景时代的到来,会让可穿戴智能设备有英雄用武之地,也让O2O虚拟连接现实成为必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技术全面介入生活,能否不被技术奴役,是亟需有忧患心的。对此,两位作者就在书中提出:“场景时代的奇迹基于一种权衡取舍:技术越了解你,就会为你提供越多的好处。但同时,暴露在大数据面前同样会使你感到些许恐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相信该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值得做出这样的让步。不管你是否同意这个,我们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很多问题都会对隐私的未来产生影响。”

    斯考伯和伊斯雷尔像是布道士,完成了新观念的启蒙,且语气乐观豁达、对未来充满期许。但即便如此,他们并没有解答如下的疑问:场景时代究竟引发了哪些商业范式的转变?从思维到行为到模式,人们该如何应对?

    就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出版前的三、四年,当有人提出私人订制化的信息服务,甚至大胆构想,在不久的将来,当你一踏入家门,一个你喜欢(订制过)的虚拟主播形象就会自动呈现在你的面前,向你播报当天你所关心的重大新闻消息。当然,倘若进来的是你的家人,不管是形象还是内容,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如今,这个人恍然大悟,原来他的想法就是“场景时代”。好吧,这个人不是别人,是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分享经济“问诊”大城市“拥堵病”

建议以公共交通为切入点,进行“分享型城市”试点。同时,建设城市分享经济,也要推动以网络实名制为核心的诚信体系建设。

·“独角兽”平台纷涌分享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