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关键一招”开新局|从一个关键利率透视金融领域核心改革
2024-07-09 记者 张莫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决定着资金的流向,从而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流向。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

  从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到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持续完善、报价行不断扩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抓住贷款利率这一“牛鼻子”,引导实体融资利率下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两轨合一轨”意义重大

  当下,企业、居民与银行签订的绝大多数贷款合同,贷款利率都由对应期限LPR加点或减点的形式约定而成。时间回溯到五六年前,LPR还远没有今天这么为大部分人所熟知。

  实际上,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银行贷款是社会融资最重要渠道。在LPR形成机制改革之前,虽然伴随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银行贷款定价仍主要参考贷款基准利率。

  贷款基准利率由中央银行确定并宣布,具有较强行政色彩,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化趋势,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启动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所有贷款定价均需锚定LPR。从报价规则看,LPR为政策利率、即MLF(中期借贷便利)加点形成,贷款利率则参考LPR加点定价。其中,MLF为市场招标形成,LPR加点及贷款利率加点部分分别由报价行及各家银行自主决定,市场化程度更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LPR市场化程度更高,更能发挥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

  以改革促利率下行成效明显

  LPR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以来,我国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打通,“政策利率(MLF)→市场基准利率(LPR)→市场利率(贷款利率)”传导的利率体系基本建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利率与LPR同向联动。

  梁斯表示,LPR已逐步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FTP(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主要参考基准,商业银行FTP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

  在LPR改革带动下,金融机构信贷利率持续下降,企业融资成本连创新低。

  这从以下数据可见一斑:2024年6月20日,最新一期LPR为1年期LPR3.45%,5年期以上LPR3.95%,比2019年8月20日的4.25%和4.85%分别下降80个和90个基点。今年5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在3.7%和3.6%左右,分别较LPR改革前下降约1.6个和1.9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企业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已进入“3”时代,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利率环境。“融资成本近两年呈下降趋势,减轻了企业财务负担,有助于生产经营的恢复和扩大生产。”陕西宝鸡市鑫诺特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曹一帆表示。

  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时至今日,LPR形成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对场内外LPR报价行进行了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调整了LPR报价行,报价行总数由18家升至20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举措意味着LPR报价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LPR报价的基准性进一步提升。“未来可考虑进一步适当增加报价银行数量,将报价银行提高到24家,从而降低单个报价银行报价的权重。”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展望未来,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LPR形成机制将继续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不久前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梁斯认为,LPR报价质量的改善依赖于市场化程度的稳步提升,这需要报价行进一步做好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更加充分反映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以不断改善报价质量,提供更加准确的利率信号。

  董希淼也表示,下一步,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创新政策工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提升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和精准性,逐渐由相机抉择过渡到规则式调控,促进金融调控体系更加科学稳健,更好地服务经济持续回升和高质量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三峡集团给绿色能源装上“智能大脑”

三峡集团给绿色能源装上“智能大脑”

近年来,三峡集团着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立起大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运营新模式。

·江苏14只产业专项基金集中签约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8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