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制造业发达,但长期以来产业整体偏重、偏传统,龙头企业实力雄厚,但缺乏强有力的中小企业集群。
锚定短板痛点。近年来,该市将科技创新作为破题“先手棋”,一手抓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释放应用场景和研发需求,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格局;一手抓创新环境营造,打造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强化对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吸引力。2023年,连云港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21家,同比增长218%,申报数、总数增幅均全省第一。
5月27日,江苏连云港海州经济开发区新浦工业园一家企业的工人在组装一台流体装卸臂。新华社发 耿玉和 摄
正视短板 理清思路
连云港被赋予建设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支点的国家使命,向海而生是连云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发展能级提挡升级,成为摆在连云港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健全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能级,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争当全省‘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支撑点、增长极。”连云港市委书记马士光说。
后发欲要先至,必须厘清优势短板,精准施策。
从城市产业结构看,连云港具有优势的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整体偏重,虽然拥有恒瑞、豪森、盛虹、日出东方等一批优质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在连云港的布局更多在于制造环节,研发环节大都布局在其他城市。这要求连云港在政策制定时要更加灵活务实,不贪求“为我所有”,而是追求“为我所用”,同时抓住制造这篇大文章,强化应用型技术研发培育。
从城市发展能级上看,连云港位居苏鲁交界地区,离江苏经济重心苏南地区距离较远,经济体量处于靠后位次,城市能级相对不足。同时,连云港全市本科院校数量并不突出,缺乏重大研发平台,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不足。这倒逼连云港在政策制定上要突出通盘考虑,既要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资源的吸引工作,也要转变思路强化配套,留住资源。
谋定后动。近年来,连云港从自身优势出发,聚焦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发挥自身“地处长三角、链接全世界”的区位优势,推动产业集“智”升级。
以强育新 协同创新
不久前,恒瑞创新药氟唑帕利新适应症获批,可为晚期卵巢癌治疗提供新选择。这是恒瑞医药近年来加速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医药产业是连云港优势产业,20世纪80年代,孙飘扬等一批知识青年改革破题,通过仿制推动一批传统药企改革新生。近年来,面对全球医药产业创新求变新趋势,连云港一批药企加速向创新药突围。
抓住趋势。近年来连云港针对性出台《医药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提出做强以创新药为主体、高价值仿制药为补充的化学药优势产业链;做大以现代中药创新药为主体,中药配方颗粒、中医经典名方为补充的中药特色产业链;重点发展新靶点抗体药等生物药产业链,重点培育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未来产业。同时,抓住企业创新药发展普遍面临的审批流程长、关键原材料进口难等难题,利用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等改革平台,推进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核查连云港分中心和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连云港检验室落地,帮助医药企业降本增效。
目前,连云港医药企业累计获批上市1类新药19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生物医药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不单是用点对点的产业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强化研发。连云港也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牵引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大型企业生产场景丰富,可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支撑。”连云港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许东方说。近年来,连云港利用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石化产业,为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业粮食”。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链融合,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崭露头角。
比头发丝细,比钢铁强度高,中复神鹰利用盛虹原材料生产出的高性能碳纤维,助力C919等大国重器飞上蓝天。比纸板轻,比木块硬,维赛新材打造的聚氯乙烯结构泡沫板,不仅作为风机叶片中的填充材料,还用来建设漂浮平台,为远海风机发展提供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六大主导产业销售额占全市比重超80%,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0家。
搭建平台 优化服务
由国家、江苏省及连云港市投入近30亿元建设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致力于攻坚大功率燃气轮机这一“卡脖子”难题。该中心负责人祁健表示,平台的建设不仅吸引来一批优质人才,更有望助力连云港吸引相关企业进驻。
近年来,连云港先后引建深远海装备海上科学试验基础设施、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省级重大平台,为招才引智提供引力点。
与此同时,连云港将优化服务作为重中之重,让人才能来,更愿留。
抓住全市一批百亿级项目落地带来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连云港持续迭代升级人才政策,注重在人才支持上扩面提标,全面覆盖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海外人才等群体。并围绕石化等产业出台针对性举措,提出用好产业人才地图和专业目录,提升招才引智精度。
连云港还推动科技干部进园区、进企业,连续开展“服务百企专家行”,推行认定类科技政策免申即享,对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辅导成长;提出建立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把人才评价交给企业,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
“相比其他城市,连云港无微不至的人才服务让我们感到受到尊重。贯穿人才成长不同阶段的系列政策,为企业提供支撑。”江苏力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带头人、新加坡籍博士李明强说。
贴近实际的政策牵引,让越来越多创新资源“用脚投票”。截至2023年底,连云港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到98.3万人,其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1.47万。近三年来,更有10.6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择来连云港创新创业,使连云港成功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2023年,连云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提前三年完成“十四五”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