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在北京举办,本届活动主题为“数智赋能更好的教育”。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表示,当前已进入数字教育发展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正在塑造现有的教育生态体系。针对数字教育的应用实践,要统筹做好区域和学校数字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大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操作技能,持续提高数字技术助学助教效能,鼓励师生共研共建数字教育平台,同时关注师生个人信息安全,确保数字教育平台可信、可靠。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韩民指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给教育变革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更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道德培养。
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华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开放的时代,把握好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独特性至关重要。教育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成长的活动都可视为教育活动。立足人工智能时代,应打开学科、学习和学校的边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增强学习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释放内在潜力,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回归教育的本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指出,教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双向驱动、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以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理念、技术、场景等创新提高学校建设水平,培养具有持续成长心态与高意识学习特质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新质人才”。
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表示,教育正快速走向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正在被深刻影响。从学校层面来讲,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着力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与学校基础课程的融合互通,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构建智慧教学生态体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数字化教育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
据介绍,本届创新周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指导,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