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华文化“新呈现”
2024-03-25 记者 马欣然 傅天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白墙黛瓦间“见人、见物、见生活”,“数字生命档案”正赋予古城“永生”;古老非遗穿越千年走近年轻人,技艺展演、制作课程等让文化体验感“拉满”;当文化浸润经济,一批新业态为新春新市添了把“火”。

  “文保热”升温、“文创风”盛起,如何紧密衔接中华文化“激活之法”与“功能注入”,各地正在生动活泼地实践、探索。

  古村“焕新”

  前段时间,“80后”上海教师朱旗签订了10年租房合同,搬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镇章渡村常住。

  春分时节的皖南地区,碧水蜿蜒,丛林掩映间,她的独栋小楼与周围古香古色的民居一道静静矗立。朱旗指着砖头外墙和青石板路说:“别看屋里陈设新,但是村里提倡修旧如旧,这些砖、石都有400多岁咯。”

  谈起“保护式修老房子”,章渡村村民们都啧啧称奇:屋顶旧瓦片,经修缮拼接后也保留了岁月的痕迹;倾斜的临河吊脚楼以楔子打入,用重物反吊,便能“立正身形”;清淤后的河水,抱村穿户,清流汩汩……

  “难以想象,3年前,村里只有5个老人1只猫。”全程参与规划设计的“梦想村”民宿群投资人庞焕泰坚信,“保护传承并非推倒重建,而是在古村风貌肌理中自然生长”。

  如今的章渡村,百余间民宿客房对外营业,将现代设施与徽派风情巧妙融合,节假日期间“一房难求”;理发店、婚宴中心、文房四宝专卖店等开门迎客,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们返乡做生意……从“穷守青山”到“喜见金山”,古村焕新的虹吸效应还在持续。

  古村的新,在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生汤铭看来,还与数字技术息息相关。

  在合肥工业大学创建的徽州古建数据库中,从形制、结构、营造过程,到村落布局、水系、道路、园林等,每座古建筑都标有详细数据和三维虚拟数字仿真数字模型。

  2023年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

  从北京开发“门头沟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到浙江省德清县96处古建筑群建立“数字身份档案”,再到湖南上线150多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各地积极借力数字发展,激活古村生命力。

  非遗“上新”

  去年11月,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成立“宣纸办”时,办公室主任马文波深觉“担子重”:全县数百家宣纸生产企业中,市场受众集中在“一老一小”,“作为非遗宣纸发源地,该如何让国宝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拥有70多年历史的当地龙头企业红星宣纸厂的“上新货架”里,或许藏着答案。

  油纸伞、书签、折扇……参与设计的红星员工余亮给记者展示了即将上市的几款宣纸文创产品,“在新成立的文创项目里,我和同事们都是‘90后’,与这里10多个待上市的产品都属于新生代,希望新与新的碰撞会产生市场火花”。

  毗邻于此,去年10月开放的中国宣纸传习基地,将研学体验视为传承发展的青春密码。

  在宣纸体验区,有30多年捞纸经验的徐师傅,是这处新晋网红打卡点的“新员工”。“年轻人来得多,几岁的娃娃们我也招待过很多次啦。”他说,成为宣传体验专员后,自己有机会把绝活儿秀给更多人看,“这样才能让人们看到它、爱上它”。

  中国宣纸传习基地负责人包鹤年说,随着“春游季”到来,目前基地已经接到不少中小学的研学预定,还有不少从江苏专程赶来的师生们。

  更多国人通过网络,为非遗“点赞打榜”,成为“新粉”。热门社交软件抖音发布《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该平台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濒危非遗全类目都通过平台找到了“新观众”。

  业态“更新”

  周末晚上6点不到,合肥市瑶海区车桥新界街区,一家餐店已基本满座。“晚间客流量很大,尤其是春日天气较好,不少消费者选择在户外区,边赏夜景边享受美食,非常惬意。”该店负责人说。

  “从一杯咖啡、一根烤肠,到‘吃住行游购娱’,我们主打文旅消全链条式发展片区。”龙湖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围绕戏剧、新青年文化以及合肥城市元素,去年引进“开心麻花”剧场后,一批合肥本土化青年戏剧瞬间成为爆款,新城市戏剧体验社区氛围浓厚。

  “立足传统老工业街区,我们坚持创新创意赋能文创产业发展,长江180艺术街区、二号门·幸福街里、中国(合肥)服装原创设计基地等一批改造后的创意文化空间,都在激发消费新活力。”合肥市瑶海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行业规模持续壮大,营业收入占比继续提升。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当文化浸润经济,传承千百年的老手艺、老行当愈加生机勃发。

  “90后”创业人艾忻然正在北京西单明珠商场为“掐丝珐琅画”的新店选址。“西直门的体验店不到百平,加上网络订单渐增,遇到节假日便周转不灵,要赶紧招人定位置了。”

  在她新店楼下,3家“新中式”服装店今年1月正式入驻。“店里的竹节刺绣棉服和红汉服套装在春节前进货4次,仍是供不应求。”一家店长吴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天气回暖,马面裙、宋锦外套成为新爆款,“一天卖出上百件是有的”。

  “各类‘新中式’持续走俏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新设计、新表达不断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说,随着消费者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持续增强,传统文化将不断赋能消费新业态、激活消费新动能,“传统文化的生命张力将在实践中勃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业内呼吁建立长效机制处置家庭过期药品

业内呼吁建立长效机制处置家庭过期药品

“半个垃圾桶装的都是布洛芬”“促销活动囤两箱肺宁片全部过期”……

·微观察|“百洁布”“香烟”也能吃?

重庆新一轮国企改革“难在哪?新在哪?”

重庆新一轮国企改革“难在哪?新在哪?”

春日融融,带起重庆国资国企领域的十足干劲儿。

·四川国企重点发力功能性改革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8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