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商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该行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浙银理财”)。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浙银理财的筹备,理财公司这一群体将继续扩容。
浙商银行发布公告,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金复〔2023〕506号)。根据该批复,本公司获准筹建浙银理财。另外,记者根据浙商银行于2020年11月发布的公告,浙银理财的注册资本拟为人民币20亿元,注册地为杭州,浙商银行的持股比例为100%。
对于此次浙银理财筹建获批,浙商银行相关人士表示,这是推动理财业务回归本源,强化风险隔离,引导社会资金活水灌溉实体经济的新起点。此外,设立理财子公司、补齐牌照短板,有利于浙商银行更好地整合业务资源、丰富理财产品体系,更好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
据悉,近年来浙商银行相继推出了“升鑫赢”“聚鑫赢”“涌薪”“涌盈”等净值型理财产品系列。截至2023年6月末,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764.37亿元。其中,个人、机构客户资金占比分别为91.45%、8.55%;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520.90亿元,占理财比重86.20%。另外,根据2023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浙商银行累计发行理财产品2390.08亿元,实现资产管理服务手续费收入2.17亿元。
事实上,从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后,国内理财市场进入了一个新起点。随着2019年5月国内首家理财公司开业,此后理财公司的开业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国内已有31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并开业,包括6家国有大行、11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以及5家合资理财公司。
从成立的进程看,2019年国内成立的理财公司数量最多,共计11家银行理财公司获批成立,包括六大国有银行的理财公司,以及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这三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公司,此外还有杭银理财和宁银理财这两家城商行旗下的理财公司。随后,2020年是中小银行理财公司开业的“大年”,共有9家理财公司陆续成立,主要是徽银理财等4家城商行理财公司,以及渝农商理财1家农商理财公司,还有平安理财和华夏理财两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以及首家合资设立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理财公司的成立节奏骤缓。当年仅有广银理财和贝莱德建信理财两家理财公司成立。不过,2022年理财公司的成立步伐再次提速,表现为全国性商业银行进行“查漏补缺”。这一年共有浦银理财、民生理财等8家理财公司成立。而2023年,只有法巴农银理财于7月份成立。
随着数量的扩容,全国性银行的理财规模逐步转至理财公司,后者的理财规模在理财市场中份额占比逐年提升,当前已逾八成。不过,由于当前理财公司的客群主要承接自母行体系的存款客户,客户风格偏于稳健,风险偏好较低,对市场波动承受力较弱。经历2022年股、债两轮杀跌带来的净值回撤潮后,理财公司的客户的投资情绪偏于谨慎。
对此,招商证券统计数据显示,分类型来看,大行理财公司规模跌幅相对较大。2023年上半年,大行理财公司规模下跌1.19万亿,跌幅达13.3%。股份行理财公司和城农商行理财公司跌幅相对较小,跌幅分别为2.3%和4.8%。
“银行理财业在2023年初经历了探底调整后,下半年整体规模稳中有升,业绩表现回暖,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认可度有一定修复,预计2023年年末理财规模或在27万亿元左右。展望2024年,利率环境依然处于下行通道,商业银行可能仍将继续下调存款利率,对于存量资金或有挤压作用,一定程度上利好理财产品规模。”有机构专家表示。
该机构专家认为,目前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均已设立理财公司,理财规模相对较大的城商行也已设立理财公司,未来理财公司获批步伐会继续放缓,少数城商行、农商行可能会继续入场,但大部分地方性银行受资金、资管水平等方面限制,理财业务或转向代销模式。对此,招商证券也预计未来将有50家左右的理财公司,而未来未有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将逐步退出理财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