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96年5月,国家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确定9个东部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同年10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启动。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既是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东西部扶贫协作”改称“东西部协作”。
20多年来,随着帮扶的结对关系不断调整,东部和西部逐步形成了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等主要协作方式,涌现出了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
从东海之滨到贺兰山麓,跨越千里,却见证着1996年至今27载闽宁协作“山海情”,创造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去年以来,两省区不断拓展协作深度、创新协作方式、优化协作机制。从过去的“输血”到如今全方位“造血”、新产业层出不穷、乡村振兴大步向前……闽宁协作正在谱写新篇章。
协作从“输血”到“造血”
工作人员在位于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贺兰红酒庄储酒车间巡查。记者 王鹏 摄
走进位于宁夏彭阳县的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大棚里放满了菌棒,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分拣、包装新鲜的菌菇,经过装车后,这些包含着“闽宁情”的新鲜食用菌将被发往全国各地市场。
作为宁夏唯一以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园区,彭阳县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彭阳与福建省结对帮扶县区开展合作的重要成果,也见证着闽宁协作的丰硕成果。
彭阳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园区占地300亩,从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2007年投入运营。经过多次扩建,目前日产各类鲜菇5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示范园累计投入资金中,福建省援建资金就占了一半。除了援建资金外,福建更为园区提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配套了自动化控温控湿设备等,实现了杏鲍菇、平菇等食用菌产品的常年生产。
1997年,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技术研究所所长林占熺“跨越山海”来到宁夏,拉开了闽宁菌草技术扶贫与产业协作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彭阳县已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探索出工厂化模式,每个农民负责一个环节,做精做细园区种菇、养殖到肥田的循环模式。
园区企业福泰菌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祁登荣介绍说,在福建专家的指导下,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对资源的“吃干榨净”:“采完杏鲍菇之后,旧原料一部分作为牛羊养殖饲料,另外一部分做成平菇菌包,菌包用完后再次成为生物有机肥,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如今,通过积极与福建农科院、宁夏大学等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引进、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园区已经“驯化”出了适合彭阳县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菌种,双孢菇、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体系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彭阳县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闽宁协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记者从福建省闽宁协作办公室了解到,27年来,福建累计投入援宁帮扶资金54.82亿元,其中财政拨付资金49.34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8亿元,为助力宁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宁夏大地,贺兰山东麓十几万亩的葡萄园,可年生产几千吨的葡萄酒;闽宁镇制衣厂的帮扶车间,可带动上百名当地妇女就业;体育+文旅,千余名跑友参与“闽宁红酒文化跑”……越来越多的闽宁产业合作项目正在“落地生根”。
新投资带动产业升级
在宁夏闽宁产业园一期里的佰兴(宁夏)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全自动生产设备正经过一道道生产工序,将纸浆变为洁白的生活纸品。
这家企业,是建发浆纸集团设在西北的首个生活用品生产基地。公司销售经理刘鸿林说,工厂拥有全自动纸面巾生产线和卫生纸自动生产线,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可达5000万元。“未来产业布局会通过宁夏,辐射整个内蒙古以及甘肃一带,把产业做大做强。”
在闽宁产业园新的建设项目上,吊臂挥舞,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抓紧建设新的通用厂房。闽宁产业园由厦门市湖里区、思明区和银川市永宁县采取合作共建的形式共同开发建设,将重点围绕绿色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特色明显、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成为推动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的现代化示范产业园区。
而园区的招商引资也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截至目前,闽宁产业园共引进落户企业10余家,项目总投资额超3.7亿元,已完成实际投资额1.23亿元,预计年产值3.2亿元,带动就业500人;在谈意向项目20余个,计划总投资额约3.4亿元。
在协作发展中,闽宁两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共建产业园、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组织规模化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脱贫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产业帮扶、项目带动的“造血”式帮扶路子。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福建招商引资,落地宁夏项目908个,实际到资392.11亿元,实施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轻工、风力发电、食品加工、葡萄酒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截至目前,福建在宁夏企业(商户)闽籍企业6695家,安置当地劳动力就业10万多人。15万多名闽籍人员在宁从业生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力量。
乡村振兴“方兴未艾”
走在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村”中的产业园里,一株株青翠欲滴的黄瓜藤上挂满黄瓜,清香扑鼻,各个顶花带刺,一朵朵鲜嫩的黄瓜花点缀其中,长势喜人。
“我们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种植蔬菜有优势。”泾源县集美村党支部书记闵富有向记者介绍,目前,集美村种有香菇、羊肚菌、西红柿、黄瓜、马铃薯等蔬菜品种,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益。作为一个移民村,村民们一致同意将新村取名为“集美村”,一是为了感谢厦门市集美区的帮扶,二是取“集各村之美而有缘相聚”之意。
在集美村的宁夏澳丽妃包袋扶贫车间,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缝纫设备在工人的操作下快速运转,工人熟练地缝制可回收的包袋。这家公司已成为多家知名企业的包装袋供应商,市场订单稳定且逐年递增。“以前都在外面打零工,现在已经在车间工作4年多了,每个月收入36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方便照顾家人,又能赚钱致富。”已经是车间主任的村民王克李说。
同样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也正在西吉县龙王坝村徐徐展开。从昔日的“苦瘠甲天下”蜕变为如今“春看各色山花烂漫,夏看层层绿波梯田,秋看层林尽染红叶,冬看纷飞茫茫雪海”的乡村旅游之地,龙王坝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
近年来,在对口协作的福清市帮扶下,龙王坝村先后建设了闽宁小吃一条街、星空酒店、手工非遗产品一条街、闽宁福清乡村民宿群落、闽宁窑洞民宿等,不少村民们曾经闻所未闻的农旅融合业态在这里生根落地,过去“靠山吃山、靠地吃地、靠农吃农”的单一产业结构与加工业及服务业有机融合。
在闽宁协作项目的带动下,龙王坝人的思路越来越活,不断扩展延伸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研学培训、森林康养和乡村旅游等产业链条,在周边率先走出了一条“农村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
谈到未来,村干部们信心满满:“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实际,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发展,探索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多领域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让闽宁协作之花越开越美。”